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创新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载体创新研究
摘要: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的新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文章在论述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新形势下增强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载体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民办高校 理想信念 载体
理想信念是个体、政治团体、社会、国家奋斗的目标和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和关键,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一员,其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理想信念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元素,是使生命、生活获得意义的重要方式,是个体的有限人生实现无限追求之根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理解生命价值的思想内核,是大学生获得发展的精神契机,是大学生得以升华的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的应然品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积极向上,少数大学生存在信念模糊现象、政治上存在功利化倾向、心理素质弱化的不足,这在民办高校中尤为表现明显。
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积极向上
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总体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持一致。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中国,能够认同并自觉坚持祖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工作,在面临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少数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现象
民办高校中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离。应当看到,当前极少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不高,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识不清,存在思想误区,对能否实现共产主义、能否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持有不明朗、不坚定的态度。这一现象在民办高校中也不例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理信念教育是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
大多数学生的政治上要求上进,但存在功利化倾向
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直接发送调查问卷的模式进行的。在关于入党积极性的调查中,有52%的学生选择打算入党,明确不想入党的学生只有17%而在关于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发现,直接有利于就业”与“谋求仕途发展”成为大学生入党的主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排位第三,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趋于功利。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行动上入党并不等于思想上入党,入党成为一些学生谋求功利的一种手段。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学生没有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是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恶劣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惜通过任何手段为以后的就业之路增添砝码。
心理素质弱化,悲观主义严重,理想信念存在不坚定性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收费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改变,以及沉重压力、恋爱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使得当代大学生处于竞争复杂的局面中。当他们遇到人生挫折,又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时,悲观主义就乘虚而入,有的浅尝辄止,放弃追求;有的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世界,比如网络游戏、武侠小说等;有的甚至做出出走、轻生等极端行为。在社会理想方面,由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了一个新的低潮;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有诸多诱因,既有国际方面的,又有国内方面的,既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又有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因素。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经验性薄弱的特殊身心状态
经验性薄弱的特殊身心特征使得少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体验不深。大学生是知识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青年心理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一种新的反映方式去改良、补充旧有的反映,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对旧有反映的否定和批判,青年的心理演化带有较深刻的‘革命’性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逐次发育阶段,他们的显著特征是情感敏感丰富,心理动荡激烈,情绪变动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他们的交往空间往往囿于大学校园内,其人生经历的显著特点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生活的现实体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一定隔离,即经验性薄弱。大学生实践水平的局限导致他们在理想信念上的浅层性、低层性,对社会主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