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评分细则.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8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5.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5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具体分析:①第一次的情形是上等兵悄悄跟在驴后面,表现了他对驴的喜爱、关心; ②第二次的情形是上等兵离开时,突出了他和驴之间的依恋、不舍。(2)说明效果:两次描写在情节上互为呼应,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和动物战友般的深厚情谊。[5分。两次情形和心情,各1分;说明效果,3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具体分析的第一点答出“喜爱”“关心”“惊喜”“欣慰”等与喜悦、满意等相关的词均可得1分。如果笼统答“感动”,而没有具体分析出上等兵因“黑家伙”成长了,能独自驮水而感动的缘由,不给分。2.具体分析的第二点答出“依恋”“不舍”“感动”即可得1分。3.效果答出“情节上互为呼应”“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和动物战友般的深厚情谊”各得1分。如何丰富人物形象,可以不做解释,得1分。但学生如果只是笼统回答“突出或升华了主题”,而未答出主题的具体内容,不得分。4.踩点给分,不拘泥答题要点的顺序。例如,学生在分析心情时总结效果,或者在总结效果时具体分析两处的心情,均可得分。【评分示例】满分示例:①从内容上看,前后呼应(1分),第一次写突出了上等兵对驴的关心,并为驴能独自上山而感到开心,骄傲(1分);第二次写驴是唯一的动点,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一只孤独的驴行走在空空的群山中,突出了上等兵对驴的不舍,留恋(1分)。突出了上等兵与驴深厚的友谊,突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美的主题(1分)。侧面写出了山中的寂静,无人。军人们生活艰辛。丰富上等兵的人物形象、耐心平和(1分)。②第一次上等兵因为“黑家伙”独立完成驮水而感动并欣慰(1分),第二次上等兵对与“黑家伙”的离别表示不舍和眷恋(1分)。效果: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了人物形象(1分);推动情节发展,第一次引出上等兵得意有空闲学习,考上军校,第二次收束全文,呼应前文(1分);突出上等兵与驴的情感日益深厚,展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的主题(1分)。③第一次写到惟一的动点是上等兵让黑家伙自己驮水回去的时候,此时上等兵的心情是对黑家伙的成长感到喜悦和感动(1分);第二次是在离别时,此时上等兵的内心充斥着的是不舍以及“队友”来送别的感动(1分);前后互相照应(1分),使得这份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好的情感更加深刻(1分);使读者发挥想象,留下深刻印象,耐人寻味;使黑家伙以及上等兵的重情义的形象更加完整(1分)。4分示例:①效果:第一次写“黑家伙”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发生在上等兵让驴自己驮水回营时。此时上等兵是十分欣喜的。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上等兵对“黑家伙”这个战友的喜爱(1分);第二次描写发生在上等兵准备离开去上军校的时候,此时上等兵十分不舍、忧伤(1分)。这样的写法从“黑家伙”舍不得上等兵入手,突出了他俩的感情好(1分),又反衬出上等兵对黑家伙和此处军旅生活的不舍;从结构上看这两段起到了相互呼应的作用(1分)。②第一次是上等兵跟在“黑家伙”后面看着它驮水,表现了上等兵对“黑家伙”的关心与自豪(1分)。第二次是上等兵离开时,“黑家伙”飞奔来送他的情形,表现了人与动物间的真情,以及双方的不舍之情(1分)。效果:丰富人物形象(1分)。深化主题:歌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1分)。表达上等兵的心情由对“黑家伙”的自豪到不舍。③第一次是在“黑家伙”独自上路时,上等兵不放心跟在它身后,这动点让上等兵觉得很温暖、不孤单,心里踏实(1分)。第二次是上等兵离开时,“黑家伙”奔跑着向朝他飞步赶来,这时的动点让他感到感动,更加的不舍(1分)。这样写可以更好的突出上等兵善良、朴实的人物性格(1分),突显人与动物关系的一种加深密切,更好的照应小说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1分)。3分示例:①上等兵第一次发现,是在上等兵与驴关系很好,驴被信任,独自运水回去的时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唯一的动点,体现了主角对驴的信任感情。上等兵第二次发现是在上军校离别前,泪眼迷离中发现的,体现了他的不舍(1分)。文章二次写驴是唯一的动点,前后遥相呼应(1分),构成对比与反差。鲜明刻画出主人公上等兵细腻的心情,深化主角在读者心中的形象(1分)。②第一次发现表达了上等兵对“黑家伙”在路上的稳健的身影的惊讶,表达出上等兵对“黑家伙”的欣赏(1分)。第二次发现表达了上等兵对“黑家伙”的不舍之情(1分)。这两次表达形成对比,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深厚,人与动物的和谐(1分)。③头一次是“黑家伙”自己驼水回连,上等兵由不放心到有些开心、感动(1分);第二次是上等兵要走了,“黑家伙”不舍得、上等兵感动(1分)。生动形象地把“黑家伙”比喻为动点,通过两次情形写出驴也有人性,人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