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题:《艰辛的探索》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1-15约2.45万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题:《艰辛的探索》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题:《艰辛的探索》教案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所进行的救国尝试均告失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的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出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原因在于党具有其他政党所不具有的先进性,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重温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三次探索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的政党,他们的领导阶级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本课主要是讲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救国图存的奋斗历程,与历史联系紧密,课文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历史事件,对于这部分历史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主要是采取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一些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三次探索失败的共同原因。 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的中国曾经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是当时世界各国艳羡的对象。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我请几个同学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列举一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封建时代的中国,以其先进的科学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而到了近代,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曾经是世界强国的中国却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遭到了无数次的侵略,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外族灭亡的国家,是什么原因使得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没有得逞呢?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才使得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未能得逞。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中国的再次复兴,无数任人志士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和派别提出了救国的方案,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并分小组讨论它们失败的原因。 所代表的阶级或派别 运动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 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所代表的阶级或派别 运动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 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清王朝的镇压帝国主义国家的镇压 戊戌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 发展资本主义 挽救民族危亡 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帮助 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镇压帝国主义不支持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胁迫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三次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他们都失败了。同时,他们的失败也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上的失败。 那么,三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成功,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原因?那么具有什么特点的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呢? 从外因来看:三次运动的失败都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导致三次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都没有实现。这雄辩地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果,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这是由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 从内因来看:三次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他们的领导阶级在当时都属于没落的阶级,他们都不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而不能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不能提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也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才能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而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了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一是自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