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7社会态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心理学 樊琪 教授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态度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即社会态度,简称态度。 社会态度的构成 1、认知因素 2、情感因素 3、意向因素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态度与价值 态度取决于个体对价值的认知。价值是指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和用途。 事物价值的分类 1、经济价值 2、理论价值 3、审美价值 4、权力价值 5、社会价值 6、宗教价值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态度的种类 一般态度Vs具体态度 个体态度Vs群体态度 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与行为性态度 政治态度、经济态度、工作态度、生活态度等等 态度的特征 1、后天性 2、对象性 3、稳定性 4、内潜性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态度的功能 1、社会认知功能 2、行为调节功能 3、自我防御功能 4、价值取向功能 5、效率改变功能 态度与行为 1、态度的具体性 2、态度的明确性 3、态度的强度 4、人格因素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二、态度的形成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模仿、学习、内化以及被外部社会影响强化、同化,逐渐形成、改变、完善自己的态度体系。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生理性因素 2、社会性因素 (家庭、学校、职场、同辈、社团、社会文化) 3、个体本身因素 (情感、知识、人格特征等)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态度形成的研究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联想、强化、模仿] 2、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 3、诱因理论[利弊冲突,趋利避害] 4、认知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三、态度的改变 态度改变的概念 ~态度性质的改变 ~态度强度的改变 态度改变的研究理论 1、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2、海德的平衡理论 态度改变的方法 1、重大事件震撼法 2、说服法 3、宣传劝导法 4、活动参与法 5、角色扮演法 6、团体影响法 第七章 社会态度 四、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法 ~李克特量表 语义分析量表法 投射测量法 行为观察测量法 社会距离测量法 生理反应测量法 自由反应测量法 内隐联结测量法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