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课件.ppt
城市綠化景觀系統規劃一、城市綠化系統的組成城市綠化系統指的是城市中具有一定數量和品質的各類綠化及其用地,相互聯繫並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整體。1、城市綠化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在古希臘、羅馬城市中,公眾的戶外活動常常利用集市、墓園、軍事營地等城市開敞空間。中國唐代的“曲江池”在節慶日供百姓遊賞。文藝復興以後,歐洲各國的不少皇家園林開始定期向公眾開放。1810年,英國倫敦的皇家園林(RegentPark)一部分被用於房地產開發,其餘部分正式向公眾開放。19世紀工業化城市的衛生與健康環境嚴重惡化。從1833年起,英國議會頒佈了一系列方案,開始准許動用稅收建造城市公園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1843年,英國利物浦動用稅收建造了公眾可免費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園(BirkinheadPark),標誌著第一個城市公園的正式誕生。19世紀下半葉,歐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園建設的第一次高潮,並影響到中國和日本,她被稱為“公園運動”(ParkMovement)。在公園運動時期,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城市綠化具有五個方面的價值:即保障公眾健康、滋養道德精神、體現浪漫主義(社會思潮)、提高勞動者工作效率、促使城市地價增值。1880年,美國波斯頓的公園以河流、泥灘、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間為定界依據,突破了城市方格網格局的限制,利用200~1500英尺寬的帶狀綠化,將數個公園連成一體。1898年,霍華德(E.Howard)出版了《明日的城市》,寫下了人類重新審視城市與自己關係的新篇章。1935年的莫斯科第一個市政建設總體規劃在城市用地週邊建立10km寬的“森林公園帶”。1944年的大倫敦規劃環繞倫敦形成一道寬5英里的綠帶,1955年又將該綠帶寬度增加到6~10英里。第二次世界大站以後,歐、亞各國在廢墟上重建城市家園,城市綠化建設邁入了繼“公園運動”之後的第二次高潮。70年代以後,在生態思想的影響下,城市綠化建設開始呈現新的動態,如“自然中的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探索。城市綠化系統的兩大發展趨勢:第一,城市綠化系統規劃、建設與管理的對象正從土地和植物兩個因素向水文、大氣、動物、微生物、能源、城市廢棄物等要素延伸。第二,綠地在城市中的佈局由集中到分散,又分散到聯繫,又聯繫到融合,呈現出逐步走向網路連接、城郊融合的發展趨勢,在人與綠化之關係不斷改善的同時,城市中生物與環境的自然聯繫狀態趨於逐步恢復。2、城市綠化功能?(1)改善氣候的功能,包括調節氣溫和濕度,增強城市豎向通風,分散並減弱城市熱島效應,降低風速,防止風沙。(2)改善城市衛生環境的功能,包括維持氧氣的正常比例,吸收CO2;降低SO2,氟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的含量;降低空氣漂塵的濃度;緩解城市雜訊;使空氣含菌量明顯降低。(3)減少地表徑流,減緩暴雨積水,涵養水源,蓄水防洪。(4)防災功能,包括:防止火災蔓延;成為防止防震的避難通道;減輕雪崩、滑坡、泥石流等災害。(5)顯著改善城市景觀,包括:完善城市天際線,協調建築物之間的關係,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的強烈需求,創造宜人的城市生活情調等。(6)對遊憩活動的承載功能。它能吸引定居、容納戶外遊憩,也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7)城市節能。通過攀緣綠化,屋頂綠化和庭蔭栽植等,冬季擋風、夏季庇蔭,城市綠化可以減少城市熱輻射,降低採暖和製冷的能耗。3、城市綠地分類1992年國務院頒發的《城市綠化條理》,將城市綠地分為“公共綠地、居住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林綠地、生產綠地”及“風景林地、幹道綠化等”。另一種是《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將城市綠地分為公共綠地(G1),生產防護綠地(G2),及居住用地中的綠地(R14、R24、R34、R44)。新的城市綠地分類方法具有四個特點:第一,以城市綠地的核心功能為分類依據;第二,採用分級代碼法,將城市綠地分為5大類,16中類和9小類;第三,涵蓋城市範圍內的所有綠化用地;第四,突破城市建設用地有限配額,將城市綠地的範圍延伸到城市週邊地帶。類別代號類別名稱內容與範圍備註大類中類小類G1G11公園綠地向公眾開放,有一定遊憩設施,具有休閒、生態、美化、防災等綜合功能的綠地等同於公共綠地,參與城市總體規劃用地平衡綜合性公園內容豐富,設施齊全,適合於公眾開展各類戶外活動的規模較大的綠地。包括市級、區級、居住區級公園G12?專類公園具有特定內容或形式,有一定遊憩設施的綠地G121兒童公園單獨設置,供少年兒童遊戲及開展科普、文體活動,有安全、完善的設施的綠地G122動物園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