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性与性格》读后感.docx

发布:2017-05-27约4.24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性与性格》读后感郭襄的猴子?  昨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继续读魏宁格的《性与性格》(Sex and Character)。这位年轻学者23岁写了这本书,并随后发表,接着在同一年10月开枪自杀,这本书于是成了唯一在他生前发表的作品。最开始感兴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据说对魏宁格很是推崇,于是好奇起来。后来一边看一边生气,一忽儿觉得魏宁格真是才华横溢,一忽儿觉得他就是个精分应该从地下拖出来鞭打一番,看到最后,气得觉都不睡了。?  ?  第一部分,作为话题的准备部分,魏宁格假定了绝对的男性“M”和绝对的女性“F”,“M”和“F”代表着男女特质的极端,也因此是绝对互补的两种性格。魏宁格指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男人和女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每个男人身上都同是带有男人和女人的特质,而女人亦是如此。?  ?  第二部分开始,魏宁格对性格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给与了详细阐述。?  ?  首先,他花费了巨大篇幅来描述什么是天才。魏宁格认为才能可以被继承,天才却是根植于个体之中,无法被继承的东西。每一个天才都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记,他们所代表的是发展得最为完善、最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天才们往往感到痛苦,但也因此获得了更广阔的体验,并能够与最多人产生最深远的连接,天才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和宽广。换言之,天才所代表的就是宇宙的中心,是道德,是人类伦理的最高准则。这一段描述激动人心,魏宁格无不骄傲地说:“要描写一个人,你就必须去理解这个人;而要理解这个人,你自己就必须像这个人”,想必他对自己的天才是极富信心的。?  ?  他接着写道,男性的特质与这种天才紧密相连,尽管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是天才,但天才只可能来自于男性的意识之中。他认为从古至今,女人中从未出现过天才,这不是因为女人没有给与足够的机会接触艺术或文学,这是因为女性根本就是意识低下的生物,她们从来不曾像男人具有鲜明自我意识,因此也就不可能发展出像天才那样完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里,魏宁格用了一个词来表现女性的意识状态,那就是“涵拟”。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总是一个概念逐渐明晰的过程,从对一个事物有所认识,到这个事物的概念完全澄清,这中间有一段蒙昧不清的状态,这就是“涵拟”(“涵拟”这个概念本身倒是很富有洞见)。魏宁格认为女性的自我意识永远处在这种“涵拟”的阶段,她们无法认识自我,没有自我,是无意识的。?  ?  我认为,魏宁格在这里犯了很明显的错误:他把女性抽离了所属的社会背景来看待。也许在历史上,女性早就开始接触绘画和音乐,人类却从未诞生一个伟大的女性画家或音乐家。但他并没有列出任何证据表明,女性在对艺术和文学的接触上,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机会,接受了和男性同等品质和强度的教育培养。即便这种培养是一样的,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原因,比如婚姻和对子女的养育等,使这些女性放弃了对艺术和文学的更高追求,或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些中断都有其外部原因和历史背景,在这里却被魏宁格一并忽略。魏宁格把女人的无所成就一股脑儿怪罪在女人身上,认为这是女人自己造成,女性特质中天生就没有对这些人类最高智识的追求,女人跟天才因此是完全相悖的两个极端。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可笑了,这好比是在说,奴隶之所以被人奴役,不是因为奴隶主的压迫,而是因为你们缺乏自我意识,却毫不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奴隶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奴役的,也不是一开始就自愿被奴役的。事实上魏宁格在后面的确写道,妇女解放的问题,和犹太人问题,以及奴隶问题,在本质上是同一种问题。这不啻是倒因为果。?  ?  从这一点引申,魏宁格认为天才同时代表着人类的最高道德,代表着人类一切伦理准则。女人因为是天才的另一面极端,因此代表了无道德,无伦理准则。这里,魏宁格不认为女人是“邪恶”的,他认为女人是“无道德”,因为道德必须来自“自我意识”,女人没有自我意识,因此“与道德无关”,更谈不上邪恶。接着他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比如许多女人选择当看护。在魏宁格眼里,这是因为男人因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对痛苦更加敏感,女人却因为无意识而对痛苦的反应不那么强烈,因此可以胜任看护一职,这不是反应了女人的温柔天性,而恰是反应出女人的无道德。诸如此类的理解和推论,在下文还有许多,在我眼里显得既幼稚又充满毫无理由的偏见。现代医学表明,女人对痛苦的忍耐,也许正是因为她们需要经历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女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变得对痛苦不如男人那么敏感。这完全是一种生物性上的差异,与自我意识的多寡并无直接联系。?  ?  至此魏宁格的证明走进了一个循环自证的模式,他出发点也许有那么点儿正确:妇女解放的问题根源在于女性的无意识。这种正确也并不完全,因为我认为女性并非无意识,而仅仅是自我意识低下,或许是被压迫,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但这种自我意识不能就此被简单地涵盖在男性特质中。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的推理却谬误重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