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执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工作情况报告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贯彻执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工作情况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本文来自第一公文网gongdash;2020)》,提出了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了具体指标。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相应制定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确保市容环卫事业稳步发展。与2002年相比,目前,中心城区环卫职工从2783人增加到9793人,道路保洁面积从772万平方米增加到4069万平方米,年垃圾清运量由45万吨增加到126万吨,粪便清运量由8万吨增加到13万吨,环卫专用机动车辆从137辆增加到713辆,公厕从221座增加到462座,垃圾中转站从17座增加到40座。
二是出台配套办法。按照《条例》规定,我市陆续出台《XX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40号)、《关于禁止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的通告》(甬政告〔2003〕6号)、《关于加强户外宣传物品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甬政发〔2003〕55号)、《XX市城区清除冰雪工作规定》(甬政办发〔2009〕10号)等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XX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已于今年5月19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定于9月1日起施行;《XX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办法》已列入2011年政府规章制定项目。同时,市城管部门还制定了《XX市城市容貌标准》(XX市城市管理局通告第1号、2003年6月9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XX市中心城区建设工程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试行)》(甬城管〔2003〕32号)、《关于明确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景观照明设施启闭时间的通知》(甬城管〔2011〕37号),以及关于道路清扫保洁、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三乱市场化作业(考核)、装潢垃圾中转场地、建筑垃圾运输车密闭化等多项标准规范,有力促进了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是注重城乡共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模式逐步向农村覆盖,基本建立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市、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网络,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三)坚持民生为本,扎实推进城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深入推进城中村环境治理。2007-2009年,中心城区开展了第一轮城中村整治,基本建立道路动态保洁、检查考核等七项制度。2010-2012年,实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第二轮城中村整治。2010年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新建改建密闭化垃圾房145座,新建改建公厕4座,购置垃圾桶970只,人力保洁车203辆,垃圾收集车10辆,使老三区20个城中村受益。
二是不断提高城区道路保洁水平。市城管部门制定了我市首个市容环卫行业地方性标准《XX市城市道路清扫质量要求和作业规范》,重新核定道路清扫保洁等级,推行道路保洁标准化,逐步建立机械人工配合、清扫冲洗并重的道路保洁模式,不断提高保洁质量,城区道路环境日益整洁有序。
三是努力破解化粪池满溢难题。2008年,在全面调研市老三区化粪池管理情况的基础上,由市城管部门牵头,制定《XX市城区化粪池管理实施意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3000多只老小区和产权不明的化粪池管理问题,有力推进城区化粪池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
四是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按照《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清洁行动实施方案(试点)》,调整生活垃圾分类方式,逐步推行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联合街道、社区,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大在居民区推行餐厨垃圾、装璜垃圾和大件垃圾分类管理力度,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目前,全市已有2个社区2000多户家庭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五是着力推进建筑渣土处置工作。制定《XX市中心城区建筑渣土处置工作方案》,实施建筑垃圾运输车密闭化改装和GPS行驶记录仪安装,实现建筑垃圾运输轨迹实时监管。启动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监管平台系统开发工作,年内将入试运行。开展建筑渣土运输车辆防滴漏改装工作,使渣土运输过程中滴漏撒污染道路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建立独立的装潢垃圾收运体系,各区先后建成装潢垃圾中转站并投入使用,较好地解决了装潢垃圾乱倾倒造成的污染环境问题。
六是全面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全市以乱设摊、乱占道、乱倾倒、乱设置、乱搭建五项整治为重点,组织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整治期间,共组织集中行动1500余次,参加人员达3.5万人次;教育纠正流动摊贩8万多人次,整治马路市场200余个;劝阻人行道违停3万多辆,抄告7万多辆;查处建筑渣土乱倾倒行为450多起,处理滴漏撒车辆1万余辆(次);拆除违法户外广告2500余块,拆除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有力维护了市容秩序的整洁有序。《条例》自2003年实施到2010年底,我市市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