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慢性疼痛及正规治疗学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确认识慢性疼痛及规范治疗 简单了解疼痛学发展史 到医院就诊的病人50%以上是因为躯体某处疼痛,疼痛往往是躯体有病的信号。 疼痛发病率35-40%,老年人75-90% 急性疼痛危害浅,去除病因,病灶愈合,疼痛消失。 慢性疼痛长期不愈,有的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很难治疗,危害较大。 发病率40%,就诊率35%,老年人65-80% 85%的病人对医院的治疗失去信心。 1974年成立“国际疼痛学会”(IASP). 1980年引入国内,1989年成立中国分会,中华疼痛学会(CASP) 1992年CASP归属中华医学会,成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 1995年创办《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6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 2007年《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 1994年统一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个体差异很大 慢性疼痛定义:急性组织损伤修复后疼痛持续状态超过1个月或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者 与急性疼痛区别 病因,病理生理 ,生理学功能,躯体感觉系统,治疗。 急性疼痛是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应。 发生快,剧烈,有具体损伤病灶 。 原发损伤愈合,疼痛消失。 慢性疼痛病因复杂,大多没有具体病灶(各种检查显示正常或有一些异常但是和症状不一致) 常伴有情绪和心理障碍。 治疗困难。 临床表现 多样性,差异性 受教育程度,社会和家庭背景,信仰,职业等因素影响 生理,心理改变,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疼痛分类 疼痛性质 1伤害性疼痛:损伤,炎症 麻醉性镇痛药物,非甾体类药物 2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复杂,疼痛治疗难题 3混合性疼痛 慢性疼痛机制 机制复杂 外周敏化(初级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尤其是外周末梢发生的超敏感化),中枢敏化(脊髓及脊髓以上《如丘脑,脑干,大脑皮层》疼痛传递的放大),传导通路异常,神经可塑性变化,胶质细胞的活化等。 慢性疼痛的治疗 目的:通过清除或减轻疼痛的感觉和反应,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局部小血管功能和微血管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松解局部挛缩组织,改善神经营养,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改善全身或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进行精神心理治疗。 做到满意的疗效 1明确是否是疼痛科治疗适应症 2明确病因,病变的性质:肿瘤-炎症-损伤-畸形 3明确病变所在的组织和器官 4明确病变部位和深浅 5明确病变区域结构 6明确病程的急缓 7注重心理治疗 8估计疗效和预后,心中有数 药物治疗 神经阻滞 电刺激 射频 物理 中医 心理等 慢性疼痛治疗不足的原因 对疼痛及机制知识的匮乏 对现有知识和治疗方法的应用不满意或不当 对慢性疼痛治疗的误解 疼痛不是病,能忍就忍 疼痛治疗知识一种对症处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治标不治本) 疼痛科医生只会开止疼药,打封闭。 (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清除炎性代谢产物,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达到长期完善的镇痛目的,预防躯体感觉系统敏化。) 部分医务人员对疼痛知识的匮乏和对治疗手段的不了解,不会操作。(小痛科科治,大痛无人治)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