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中盆地腹部地下热水成因类型的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证据-第四纪研究.PDF

发布:2018-04-26约5.18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34卷 第 5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34, No.5  2014年 9月 QUATERNARY SCIENCES September,2014 - - - doi:10.3969/j.issn.10017410.2014.05.11 文章编号 2014 关中盆地腹部地下热水成因类型的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马致远 何 丹 郑 磊 郑会菊 王疆霞 席临平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54) 摘要  关中盆地腹部深层地下热水的成因类型呈多样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成因类型,除少量现代 入渗型水外,大多为古入渗型水、残余沉积水以及二者的混合水。其中,固市凹陷华阴051井地下热水的 D和 δ 18 - δO发生显著漂移,氘盈余(d)值低至 41‰,严重偏离大气降水线,几乎完全丢失了入渗时的大气环境的信号, 18 18 表现为封存条件下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的极端过程,其氢氧稳定同位素 D、 O值落在沉积水的 D、 O值 δ δ δ δ 2- 范围内;其水化学类型以Na·CaCl型水为主,rNa/rCl<085,Cl/Br>293,rSO /rCl低至 109以及rCa/rMg高达 4 1226,符合沉积成因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地质历史时期被埋藏的残余蒸发湖水,其成因类型为 残余陆相沉积水。固市凹陷渭南城区和咸礼断阶东部深层地下热水的成因类型以古入渗成因为主,不排除混有少量 的残余陆相沉积水;西安凹陷和咸礼断阶西地下热水成因类型为入渗混合型,即现代入渗水和古入渗水的混合水。 主题词  关中盆地腹部 地下热水 成因类型 陆相沉积水 中图分类号    P6413    文献标识码   A 沉积深部地下热水的成因研究是当代地球科学 入成因成为目前地下水及地下热水主导成因类型。 的重大前沿课题,对深层地下热水可持续开发利用 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已开采的地下热水深度达 亦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关于深层地下热水的成 上千米,如关中盆地腹部地下热水开采深度已达 [1] 因,众说不一。孙占学等 认为江西地下热水属大 4000余米。其研究对象已从低温环境下呈现的起 [2] 气降水深循环补给;王东升和王经兰 对四川盆 源比较明确、化学反应较稳定的水岩体系改变为较 地、塔里木盆地、江汉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地下热水 高温度、压力环境下形成复杂,成因类型多样 的研究表明氢氧同位素漂移只是发生在非降水起源 化[9],各类化学反应较普遍的水岩体系。更令人感 或非完全降水起源的封存型地下热水中;谭红兵[3] 兴趣的是关中盆地腹部 1600~4000m处的蓝田灞河 推测柴达木盆地 1500m深度下流体可能是幔源和 组地下热水中 D值比海水的 D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