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级建造师 机电实务 重点知识点整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8年一级建造师机电实务重点知识点整理(技术章节)
1、 流动式起重机的选用步骤
1 根据被吊物的位置及现场情况确定起重机的站车位置(幅度/回转半径)
2 根据被吊物的高度、 尺寸及站车位置, 查起重机特性曲线, 确定臂长
3 根据已确定的幅度、 臂长, 查特性曲线, 确定额定起重量, 若大于计算载荷则合格, 否则重选
4 计算吊臂、 吊钩及设备相互间的安全距离, 若符合规范要求则合格, 否则重选
关键词: 1 幅度 2 臂长 3 额定起重量 4 安全距离
2、 流动式起重机的基础处理
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及地面耐压力, 采取如下措施:
1 一般施工场地: 开挖回填夯实, 铺钢板, 利用重锤做预压强度实验, 合格后方可作业
2 复杂地形场地: 请专业人员对基础进行专门设计, 吊装前必须进行基础验收
关键词: 1 挖填夯铺, 做实验 2 基础设计和验收
3、 吊装方案的选用原则和步骤
1 技术可行性论证 2 安全性分析 3 进度分析 4 成本分析 5 综合选择
4、 吊装工艺计算书的主要内容(耳分距细)
1 主起重器和辅助起重机受力分配计算 2 吊装安全距离核算
3 吊耳强度计算 4 吊索、 吊具安全系数核算
关键词: 1 受力 2 安全距离 3 强度 4 安全系数
5、 起重机械失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原因: 1 超载 2 支腿不稳定 3 机械故障 4 桅杆偏心过大
措施: 1 严禁超载 2 打好支腿并用道木和钢板垫实和加固
3 严格机械检查, 属于特种设备的安装前要履行报检程序,接受监督检验, 安装后进行验收, 取得
使用许可后方可作业
6、 吊装系统失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原因: 1 多机吊装的不同步 2 不同起重能力的多机吊装载荷分配不均
3 多动作多岗位指挥协调失误 4 桅杆系统缆风绳、 地锚失稳
措施: 1 多机吊装时尽量采用同机型、 吊装能力相同的吊车, 并通过主副指挥来实现多机吊装的同步
2 集群千斤顶或卷扬机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多吊点的同步
3 制定周密的指挥和操作程序并进行演练, 达到指挥协调一致
4 缆风绳和地锚严格按照吊装方案和工艺计算设置, 完成后做好检查并作好记录
关键词: 1 多机不同步 2 载荷分配不均 3 协调失误 4 地锚失稳
关键词: 1 相同机型 2 集群千斤顶 3 指挥一致 4 依照方案 5 检查记录
7、 吊装设备或构件失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原因: 1 设计与吊装时受力不一致 2 设备或构件刚度偏小
措施: 1 对于细长、 大面积设备或构件采用多吊点吊装
2 薄壁设备进行加固加强
3 对型钢结构、 网架结构的薄弱部位或杆件进行加固或加大截面
关键词: 1 多吊点 2 加固加强 3 加大截面
8、 揽风绳的设置要求
1 直立单桅杆顶部缆风绳的设置应为 6 根至 8 根,
2 倾斜吊装的桅杆应加设后背主缆风绳且数量不少于 2 根
3 缆风绳与地面的夹角益为 30 度, 最大不超过 45 度
4 直立单桅杆各相邻缆风绳间水平夹角不得大于 60 度
5 缆风绳应设置防止滑车受力后产生扭曲的设施
6 需要移动的桅杆应设置备用缆风绳
关键词: 1 直立 6-8 根 2 倾斜加主缆 3 垂直角 45 4 水平角 60 5 滑车防扭曲 6 备用缆
9、 桅杆稳定性校核的基本步骤(力截细心性)
1 受力分析与内力计算 2 查算桅杆的截面特性数据
3 计算桅杆长细比 4 查得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5 进行稳定性计算
关键词: 1 内力计算 2 查截面特性 3 长细比计算 4 查稳定系数 5 稳定计算
10、 焊条的选用原则(经工条结力)
1 考虑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 2 考虑焊结构件的使用性能和工作条件
3 考虑焊接结构特点及受力条件 4 考虑施焊条件 5 考虑生产效率和经济性
关键词: 1 力学 2 条件 3 结构 4 环境 5 经济性
11、 焊接工艺评定的步骤
1 编制焊接工艺评定委托书 2 拟定焊接定工艺规程;
3 施焊试件 4 试件试验5签发报告
PQR验证和评价WPS,编制WPS依据
12、 设备基础常见的质量通病
1 设备基础上平面标高超差
2 预埋地脚螺栓的位置、 标高及露出基础的长度超差
3 预留地脚螺栓孔深度超差
13、 预防罐体底板焊接变形的措施有哪些?
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
1 采用 CO2 气体保护焊 2 采取分段退焊或跳焊法 3 焊工对称焊、 均布焊等工艺措施
合理安排焊接顺序:
1 先焊短焊缝, 后焊长焊缝 2 中幅板从中心向两侧焊接 3 管壁与罐底连接焊缝先焊内侧, 后焊外侧 4 先
焊边缘板外侧的对接缝, 后焊边缘板与中幅板的搭接缝
14、 预防焊接变形的措施有哪些?
合理的焊接结构设计:
1 合理安排焊缝位置 2 合理选择焊缝尺寸和形状 3 减少焊缝数量、 减小焊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