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络养生的课件.ppt

发布:2017-06-01约4.1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4.耳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腧穴的远治作用 2.腧穴的近治作用 3.特殊作用 远治作用:遵循循经取穴规律,例:合谷-口眼斜,足三里-胃痛 近治作用: 1.某部位的腧穴治疗该部位的疾病,例睛明治眼疾。 2.某器官有病取其周围的腧穴,例肺病取中府、背俞穴。 3.内脏体表的腧穴可治内脏病。 特殊作用: 1.双向调节:天枢:便秘/泄泻;内关:心动过缓/速; 2.腧穴特异性:至阴:转胎;合谷:牙痛等。 经络养生课件 一、经络总论 二、常用保健腧穴 一、经络总论 1、经络的含义: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 是沟通表里内外,联络脏腑肢节,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1)十二经脉: ⑴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⑵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⑶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与脏腑有对应的络属关系 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点,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余类推。也是按这一原则命名。 ①?????? 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②循行走向交接特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手三阴经 ③内属一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 脏 经脉名称 腑 手太阴 肺 手阳明 大肠 手厥阴 心包 手少阳 三焦 手少阴 心 手太阳 小肠 足太阴 脾 足阳明 胃 足厥阴 肝 足少阳 胆 足少阴 肾 足太阳 膀胱 ④有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通。 ⑤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头为诸阳之会)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⑥十二经脉的流注: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经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流注规律 肺经始,肝经末 表里经脉相互连接 同名阳经相互连接 流注次序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与养生的关系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12个时辰与人体12条经脉的关系,可以看成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 23点—1点 胆经 丑 1点----3点 肝 寅 3点----5点 肺 卯 5点----7点 大肠 辰 7点----9点 胃 巳 9点----11点 脾 午 11点----13点 心 未 13点----15点 小肠 申 15点----17点 膀胱 酉 17点----19点 肾 戌 19点----21点 心包 亥 21点----23点 三焦 子午流注与养生 ⑴ 寅时(3点至5点),手太阴肺经最旺,是呼吸运作时间。其特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