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 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分 “ 三步走 ”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 1981 年至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2 年党的十二大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设想, 1987 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制定了行动纲领。十五大提出了 21 世纪 50 年的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 GNP 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也就是建国 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一) 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 的总体战略目标是 “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其中, “ 富强 ” 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努力进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争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民主 ” 是指政治上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实施依法治国,形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文明 ” 是指的文化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教育文化水平。
(二) 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邓小平提出的分 “ 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 , 一改过去的发展规划只注重产值、产量、速度,忽视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足,着眼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 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 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坚持了邓小平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不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而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脚踏实地,凭着自身的努力,切实可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同时到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来说,又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目标。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比目前总体小康具有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核心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 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在生产上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在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以内含型扩大再生产为主,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有机构成和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