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担当有为争先突破廉洁规矩心得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干部担当有为争先突破廉洁规矩心得体会
【干部担当有为争先突破廉洁规矩心得体会1】
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收到实效。
面对深化改革解决深层矛盾的艰险考验,敢于担当就要迎难而上,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敢想敢闯敢试,敢打敢拼、敢于啃硬骨头,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改善民生的殷切期盼,敢于担当就要科学判断形势,抓住机遇,主动作为,顶住压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创新驱动和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和提质量增效益,紧紧咬住目标和任务不放,努力把经济发展起来,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面对重大原则和重大是非问题,敢于担当就是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和歪风邪气,要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分清是非,敢于较真、敢抓敢顶,不违背良心,不颠倒黑白。敢于揭露、敢于抵制、敢于批驳,不同流合污,不任其泛滥。
面对艰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敢于担当就是不惧怕、不退缩,不推诿、不扯皮,主动请命、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充分显示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
担当精神的背后是品格、是魄力、是能力、是境界,敢于担当就要做到自身强硬。有坚守才能敢担当;要有敢于担当的理论素养,增强三个“自信”,有自信才会有力量;要有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底气,有底气才会有敢于担当的根基;要有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事事出于公心,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要有敢于担当的过硬本领,把握科学规律,运用大逻辑,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有了硬本领才能真担当。
【干部担当有为争先突破廉洁规矩心得体会2】
干净干事体现党员干部的从政原则和品质,体现官场政风的“纯净”,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向心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把好理想信念这个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常心”的良好心态,不为财所动,不为利所惑,树好“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廉洁用权,保持“党风”纯正。“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哪里,用在哪里,牢记“官”是为民服务的职责,“权”是为民服务的工具,切实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权力有风险,为官慎用权。邓小平同志曾这样告诫干部:“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纵观落马的各级官员,大小干部都是因为用权不慎、不当,搞权钱、权色等交易,最终被“权”所击倒。廉洁用权就要始终坚持心中有党、有责、有纪、有法;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就要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常怀为民之心,常抱福民之志,知民所思、察民所虑、解民所忧,用“党心”换民心,用“党风”带“民风”,确保风正气畅,顺风扬帆。
廉洁修身,保持“袖风”纯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道出了为官者的廉洁清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明了修身正己的重要性。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是个体、自我,而是体现着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不可谓不重要。党员干部要把修身作为终生的必修课,树立长期修身的意识和习惯,用廉洁、用道德、用法纪来“修炼”,不断提升廉洁的自律性,道德的自觉性。“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党员干部在廉洁修身的同时要把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作为不断追求,不断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以“德廉双修”培养浩然正气,打造“金刚不坏之身”。
廉洁齐家,保持“家风”纯朴。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风纯。党员干部的家风如何作用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好的家风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不足、醒神明志、激人奋进。毛泽东的“子女看病不说真名”、刘少奇的“约法三章”、朱德的“老百姓怎么生活,你们就怎么生活”、周恩来的“十条家规”等,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国家领导人的家风可谓“严格、严肃、严谨”,不但是对亲属的“家规戒律”,更是党员干部家风的良好教材。习仲勋告诫子女“夹着尾巴做人”,习近平总书记秉承家风,严诫亲朋好友打着他的“旗号”谋私利。革命前辈的清正家风令人敬仰,值得弘扬。“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廉洁家风需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严格自律,以良好的个人修养言传身教,管好家里人,影响身边人,用心经营好“家庭生态”,为干事创业“保驾护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