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北方本)(第二版)》——第一章耕作制度第四节轮作与连作(高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教学内容
第1章 耕作制度
第四节 轮作与连作
一、轮作与连作的概念
1、轮作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2、连作
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也称为连作。
二、轮作的作用与类型
(一)轮作的作用
1、减轻农作物病虫为害
2、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3、减轻田间杂草的为害
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二)轮作的类型
北方地区的主要轮作类型有以下几种。
1、一年一熟轮作
2、粮经作物复种轮作
3、水旱轮作
4、绿肥轮作
三、连作的危害与防治技术
(一)连作的危害
1、土壤养分结构失调,有害物质增加
2、土壤物理结构破坏
3、生物结构的破坏
(二)连作的技术
1、选择耐连作的农作物和品种 根据农作物耐连作程度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三种类型:
⑴忌连作的农作物 ⑵耐短期连作的农作物 ⑶耐长期连作的农作物
2、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 教学目标:了解轮作、连作的概念;理解轮作的作用,连作的危害;掌握轮作的类型,连作的技术。
◆ 教学重点:轮作、连作的概念;轮作的类型,连作的技术。
◆ 教学难点:轮作的作用,连作的危害。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轮作 连作
二、简答题
1.轮作有什么作用?
2.连作的危害是什么?
3.忌连作和耐连作的作物主要有哪些? 4.轮作有哪些类型?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五节 学时:1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
第1章 耕作制度
第五节 土壤耕作技术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和目的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
土壤耕作是利用农机具的机械力量来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地表状况的技术措施。
(二)土壤耕作的目的
( 1 )为农作物播种和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
( 2 )调节土壤水分,保证旱时能蓄水、保墒,湿时可散墒。
( 3 )消灭作物残茬,翻埋肥料,加速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与循环。
( 4 )消灭病虫害及防除杂草。
( 5 )避免养分在土壤的还原过程中损失,促进养分的合理流动。
二、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
3、平整地面
4、压紧土壤
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三、土壤耕作的类型与应用
1.基本耕作技术
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翻耕 翻耕的主要工具有铧犁和圆盘犁。作用在于翻土、松土、碎土。耕翻后的土壤水分易于挥发,这项措施不适于缺水地区。一般大田耕翻深度,以旱地20—25cm、水田15—20cm较为适宜。
(2)深松耕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此法分层松耕,不乱上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地区,以及盐碱、白浆土地区。
(3)旋耕 使用旋耕机进行。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水田、旱田都可使用。旋耕深度一般在10—12cm,应作为翻耕的补充作业,与翻耕轮换应用。
2.表土耕作技术
表土耕作也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的耕作措施,旨在改善0—10cm表土状况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技术。
(1)耙地 耙地是指翻耕后,播种前或出苗前、幼苗期所进行的一类表土耕作措施,一般5cm深。
(2)耱地 耱地也叫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起到碎土、轻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
(3)镇压 镇压具有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作用深度3—4cm。
(4)作畦 作畦于播种前进行,作用是便于田间灌溉和防渍排涝。
(5)起垄 起垄是垄作的一项主要作业,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50—70cm。
(6)中耕 中耕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中耕时间要掌握一个“早”字;一般农作物的幼苗期中耕要浅,中期要深,行距宽、要培土的中耕要深。
四、少耕和免耕
(一)少耕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二)免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是指农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及农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三)少耕、免耕的做法
( 1 )用生物措施(如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
( 2 )用化学措施及其他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
( 3 )采用先进的机具代替土壤耕作。
◆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耕作、少耕、免耕的概念;理解土壤耕作的目的,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掌握土壤耕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