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师观教育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教师观教育启示
摘 要:中国教育改革必须保留中国文化的根基。孔子的文化形象获得了历代的万众景仰,从孔子的教育生活和思想中我们能够学到具有永久价值的为师之道。孔子的为人师表、学而不厌、教学相长、师生情意等方面的教师观对当代仍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必须高度认同孔子在中国教育和教师成长中的价值,这对于现实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观;孔子;教育;内涵;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2-0007-03
为适应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从传统的师范教育狭小空间中走出。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反思,即现在西方教育思想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主流话语。须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言必称西方很容易使中国教育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根基。因此,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不忘中华民族本土的教育传统和文化,努力从中挖掘有益于当代教育发展的资源,这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基本精神土壤。
提及中国教育传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这位被后人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世界名人,其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影响深远,而且远播到世界各国。孔子的为师之道不仅在当时吸引和培育了众多的贤者,更是获得了历代的万众景仰。
孔子如何做教师?孔子的教师观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教师观的内涵
教师观就是教师对于自身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看法。它既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职责和价值的认识,也包括对教师这种专门职业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怎么看”往往直接影响“怎么做”。教师的教师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认知、判断,进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专业活动的一种认识,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是把教师自身的意向、态度、情感与立场赋予专业活动,体现着存在论的意义”[1]积极的教师观是教师从内心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态度和情感。教师职业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对职业的高度认同而产生的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教育信念、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对教学境界的追求都以对教育和教师本质的深刻理解为源泉,以对职业角色的理性认识为动力。尽管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理念对教师的角色职责有了新的诠释,但是作为教师始终应该是教育价值的守护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方法的探究者、学生生活的解惑者和教育哲学思想的变革者和践行者。孔子的教师观历久弥新,从孔子的教育生活和思想中我们能够学到具有永久价值的为师之道。
二、孔子的师表理念及启示
《论语?述而》中提及孔子认为做教师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教师要树立“诲人不倦”的态度。孔子认为,“诲”就是明白地施教,以破除学生的蒙昧。他多次表示他的教育态度是“诲人不倦”,他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不辞劳苦,不厌其烦,试图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使在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也能耐心教导学生,乐此不疲。他认为教师只要运用正确的适当的方法施教终可以将犯错的人引向正途。他对勇猛无礼的子路引而教之,不存偏见,他曾表白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论语?宪问》)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的使命责任的热枕写真,是他诲人不倦的不竭动力。
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但他不仅是知识传递的“经师”,更是不忘将自身的言行仪礼视为最大的教育影响力和学习资源的“人师”。他倡导和践行教师的躬亲示范,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主张“身教”更重于“言教”。他精通诗书内涵、钟情正声雅乐,他不仅用言传的形式,更是将诗书礼乐融会于心,体现于行,因此,在行教中才更能够赢得学生信服。孔子认为,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学生眼中是温和严厉的老师,是恭敬安详的长者,更是有情有义的仁者;他是大道和德行的倡导者,更是仁义道德的体现者。他用自己的修养和行为践行着朴素而本质的为师之道,他自身具有的教育感染力,使学生追随敬仰而欲罢不能。
三、孔子的教师学习理念及启示
《论语?雍也》中“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认为学习不仅要“学而不厌”,更要“博学于文”。 [2]孔子是仁者,也是智者,还是杂家。他少时问道于老子,学琴于师襄,不仅精通古籍文论,而且涉猎很广,不仅专注于政史,还精通六艺,射箭驾马技术也很不逊。正因为他有博学的知识基础,因此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学问。
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和勤勤恳恳的教育者,孔子将一生都献给了他的学生。司马迁说: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将串联《易》的竹简弄断了三次。他自己也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孟子?公孙丑上》中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