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doc

发布:2017-02-13约5.3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侧伏角;2、视倾角; 3、平行不整合接触;4、角度不整合接触;5、内力; 6、应力; 7、正应力;8、剪应力;9、压应力;10、张应力;11、点应力状态;12、应变;13、线应变;14、剪应变;15、蠕变;16、松弛; 17、枢纽;18、轴面;19、轴迹;20、褶轴、脊、槽;21、相似褶皱;22、平行褶皱;23、同沉积褶皱; 24、总滑距;25、断距;26、地层断距;27、铅直地层断距;28、水平地层断距;29、飞来峰和构造窗;31、背斜; 32、向斜;33、劈理和线理;34、透入性构造和非透入性构造; 二、选择题( 被选中者打“√” ) 1、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该岩层的 走向倾向没有特定意义的几何线 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 视倾角真倾角 3、在地质图上,测得的岩层产状倾向老地层,说明地层层 (1)正常倒转直立 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大弯曲,地线弯曲大弯曲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时,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大弯曲,地线弯曲大弯曲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时,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大弯曲,地线弯曲大弯曲一套地层遭受构造变形和隆升剥蚀后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这二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是 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交错层中斜层理与主层理相切的方向指示地层的 顶面底面褶皱面 褶皱在未确定地层时,褶皱的基本形态用 和 予以描述。 向斜,背斜向形,背形向斜,背形 由变形复杂的高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石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形成的构造称作 穹隆底辟纵弯褶皱的作用力垂直于挤压平行于挤压横弯褶皱垂直于挤压平行于挤压褶皱作用过程中层理在变形中不具积极的控制作用,只是作为岩层错移方向的标志,从而产生一种外貌上的弯曲现象,这种作用称为 单元体三个正交截面上只有正应力作用没有剪应力作用时,该应力称为正应力主应力剪应力当σ1σ3≠0,σ2 =0时,这种应力状态称作 。 应力状态双轴应力状态 轴应力状态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称为 应力场应力组合应变场岩石变形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1)压缩变形,拉伸变形,断裂变形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挤压变形,微裂隙变形,破坏变形围压增高,岩石的韧性强度极限 (1)减弱增加增强提高增强降低, 孔隙流体压力增高,使得剪破裂 容易发生不易发生没有影响按照节理成因分类,节理可以分为 张节理,剪节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纵节理,横节理导致形成缝合线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沉积作用风化作用压溶作用发育范围广、规模大、间距宽、延伸长、可切穿不同岩层的节理通常是 剪节理张节理区域性节理按照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断层可以分为 走向,倾向,斜向纵,横,斜正,逆,平移按照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可分为走向,倾向,斜向纵,横,斜 (3)正,逆,平移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关系,断层可以分为走向,倾向,斜向纵,横,斜 (3)正,逆,平移 使物体有逆时针转动趋势的剪应力为( 正),使物体有顺时针转动趋势的剪应力为( 负)。 16、过一点的一切截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称为该点的(点应力状态 )。 17、物体中一点的应力状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 单轴应力状态 )、( 双轴应力状态轴应力状态 18、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的计算公式为( ); ( )。 19、双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的计算公式为( ); ( )。 20、岩石变形方式有五种:( 拉伸 )、(压缩 )、(弯曲 )、( 剪切 )和(扭转 ),这五种变形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种变形类型,即(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21、在外力作用下,岩石的断裂方式有( 张裂 )和(剪裂 )两种。 22、岩石剪切破裂时的两个共轭剪切面间包含σ1的象限的夹角,称为( 共轭剪切破裂角 );剪切面与σ1的夹角称为( 剪裂角 )。 23、在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变化,这种变形称为( 递进变形 )。递进变形的应变状态包括两部分应变,即( 增量应变 )和(全量应变 )。 24、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围压 )、(温度)、(溶液 )、( 孔隙压力 )及( 时间 )。 25、对于沉积岩层而言,把最老地层位于核部的褶皱称为( 背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