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理想生物反应器及其放大.PPT

发布:2017-04-03约2.56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第五章 非理想生物反应器及其放大(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计算和分析 掌握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了解造成反应器非理想的原因 了解生物反应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多釜串联模型和扩散模型) 了解流体的混合特性,包括微观混合特性和宏观混合特性 了解生物反应器的放大方法:经验放大法,因次分析法,时间常数法和数 学模型法。 重点: 停留时间分布和生物反应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 第一节 停留时间分布 (连续操作的生物反应器) 理想反应器和实际反应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体在反应器中的流动状况不同。 对于流体,返混是指不同停留时间的流体物料之间的混合。 上面讨论的两种理想反应器,从返混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是流体在反应器中流动的两种极端情况。PFR不存在返混,CSTR则返混程度达到最大。 而实际的反应器,其流动状况明显偏离这两种理想流动,其物料在反应器中存在一定的停留时间分布。 反应程度同流体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流动状况偏离理想流动,那么其反应结果将与理想反应器中的反应结果不同。 讨论理想反应器主要是为了能说明和代表实际反应器的某些情况。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得在理想反应器和实际反应器之间找出某种联系或者说是桥梁,通过这种联系,把理想反应器的讨论结果用于实际反应器的讨论。这种联系或桥梁就是流体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1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停留时间是指反应物料粒子从进入反应器到离开反应器所经历的时间。 描述流体物料粒子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通常可以用两个函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同时进入反应器的物料粒子(假定可以把它区分为N个),在某时刻(t)的时间间隔为dt内流出反应器的粒子数为dN,那么,其所占的分率dN / N= E(t)dt,其中的E(t)即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物料粒子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流体粒子占粒子总数的分率即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用F(t)表示。 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数学特征 ?数学期望 对于反应器来讲,其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数学期望即为平均停留时间。 ?方差 ?无因次化数学特征 如果用无因次时间表示,则有: 对于PFR,其无因次的数学期望和无因次的方差为: 对于CSTR,其无因次的数学期望和无因次的方差为: PFR不存在返混,其方差为零;CSTR的返混达到最大,其方差为1。实际反应器的无因次方差介于0和1之间,即0实际反应器方差1。反应器的方差越大,说明其停留时间分布越分散,即越不均匀。 其中:VR为反应器的反应体积,Q为物料的体积流量。 2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是:示踪应答法。用示踪剂跟踪流体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根据示踪剂加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脉冲法、阶跃法和周期输入法。 脉冲法 系 统 主流体 示踪剂脉冲注入 示踪剂检测 在设备内流体流动达到稳定之后,在一极短的时间内,在系统的入口处向流进系统的流体加入一定比例的示踪剂,同时在出口处检测流出物料中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检测方法分连续检测和间歇取样检测,得到的数据分别是连续的和离散的。其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分别为: 阶跃法 是将系统中作稳态流动的流体切换为流量相同的含有示踪剂的流体,或者相反,分别称之为升阶法和降阶法。 第二节 生物反应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 实际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是难以直接测定的,而总是用停留时间分布加以描述。但是,停留时间分布和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没有一定的相互对应关系,即一定的返混必然造成一定的停留时间分布,但是,同样的停留时间分布,可能是不同的返混所引起。因此,不能直接把测定所得的停留时间分布用于描述返混程度,而必需借助于一定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离析流模型;?多釜串联模型;?轴向扩散模型。 1 离析流模型 离析流的假定:假如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物质交换,或者说它们之间不发生微观混合,那么,流体粒子就象一个有边界的个体,从反应器的进口向出口运动,这样的流动叫做离析流。由于每个粒子与其周围的粒子不发生任何关系,因此,它好象一个小的间隙反应器一样进行反应,其反应程度取决于该粒子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 设进口浓度为CA0,反应时间为t时的浓度为CA(t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