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川省通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doc

发布:2017-02-02约1.22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川省通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 项 规 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东经106°59′-107°45′,北纬31°39′-32°34′之间。东邻万源,南连平昌,西与巴中、南江抵界,北接陕西省南郑、郑巴、西乡三县。属嘉陵江上游,渠江水系通江流域区,境内河流溪涧密布,流量充沛。主要有大通江河、小通江河、通江河、澌滩河等。 境内北高南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区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区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区海拔800—1000米,最高海拔2089米,最低海拔305米。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6.7℃以上,年日照1424.1小时,无霜期281天左右,降雨量1107.9毫米。 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9个亚类,21个土属,70个土种,93个变种,林业用地土壤以紫色土、冲积土、石灰土、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呈垂直带谱分布,即海拔800米以下以紫色土、冲积土为主;海拔800-1000米以黄壤为主;海拔1000-1500米以山地黄壤、石灰土为主;海拔1500米以上以山地黄棕壤为主。 全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以亚热带为主,兼有温带、热带的种类成分。境内树种以栎类、马尾松、华山松、日本落叶松、柏木等30科79种用材树和69科191种经济林木为主;灌木植被类型以黄荆、马桑、杜鹃、杂竹及亚高山常绿灌丛等为主;地被物以禾草、蕨类为主。 (二)社会、经济概况 据2006年底年报统计,全县幅员面积618.8万亩,辖49个乡(镇),524个村,3332个社,31个居委会,总人口73.8万,其中农业人口63.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 全县国土面积中农业用地77.1万亩,林业用地378.9万亩,牧业用地142.6万亩,水域面积10.2万亩,其它用地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61%。 全县耕地面积56.25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人均高产稳产耕地0.48亩,粮食单产326.9公斤,粮食总产量3500690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量474.3公斤。 全县劳动力转移18.2万人,其中年退耕农户劳动力转移4.8万人。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 1、自2000年我县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工程建设31.2万亩(含坡耕地退耕还林14.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5.3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涉及48个乡镇、457个村的8.63万户农户,30.5万人。其中2000年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3.5万亩, 配套荒山造林2.1万亩;2001年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2万亩, 配套荒山造林3.2万亩;2002年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3万亩, 配套荒山造林3万亩;2003年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4万亩, 配套荒山造林4万亩;2004年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0.5万亩, 配套荒山造林0.5万亩;2005年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1万亩, 配套荒山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2006年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0.4万亩, 配套荒山造林1万亩;2007实施荒山造林1万亩。 2、全县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没有出现全退户情况。 3、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立足生态建设,所实施的14.4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全部为生态林。 (三)工程区相关项目情况 1、基本口粮田及其配套微型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退耕农户现有耕地面积227246亩,户均耕地2.67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其中现有高产稳产耕地面积32893.7亩,户均高产稳产耕地0.39亩。据统计,退耕区现有蓄水池1326口、小型提灌站36座、山平塘810口、排灌沟渠462公里。 2、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退耕还林农户生活用能80%以上利用薪柴和秸杆,10%利用煤炭,极少农户利用电能或沼气。据统计,2698户退耕农户建有沼气池,仅占3.1%。 3、生态移民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全县总体规划贫困农户搬迁移民951户、4020人,其中退耕农户483户、2106人,分别占全县移民搬迁的50.8%、52.4%。 4、退耕还林林地(含配套荒山造林)补植补造情况 通江县气候、地质灾害频繁,特别是2006年特大旱灾、2007年“7·3”特大洪灾后,退耕还林苗木损毁严重,须经连年补植、重复补植才能达到国家的建设标准。我县2004年补植面积达92985亩(含退耕还林35605亩,荒山造林57380亩),补植各类种苗373万株;2005年补植面积达84514亩(含退耕还林34400亩,荒山造林50114亩),补植各类种苗328.7万株;2006年补植面积达79045亩(含退耕还林38500亩,荒山造林40545亩),补植各类种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