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预防性传播疾病.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 性病的预防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性病的概念及流行趋势 掌握性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一、概念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不仅可引起生殖器官病变,还可侵犯全身其它器官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是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性病(venereal disease,VD) 二、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概况 1、流行趋势 全球:WH0报告,估计每秒钟就有4个人染上一种性病,在临床上常常遇到两种或三种以上的性病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的情形。 我国: 1949年以前,5%。1964年宣布我国基本消灭性病。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性病又死灰复燃。 2000年,张君炎在《中国性科学》中报道,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在我国传染病中居二、三位,预计三五年后将居首位。 性病在危及家庭、社会 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为0.58万;到2003年,上升到75万。 据估计,上报至疾控部门的性病发病数字只占实际数字的10%左右,而另外90%患者出于个人情面和隐私的考虑,只愿小医院求诊,由于医疗水平和诊疗设施所限,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误诊,造成很多患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甚至社会上的人群。 请思考 1、为什么说性传播疾病不单是一类生物和医学疾病? 2、为什么必须宽容对待性病患者? 2、性病传播特点 区域特点 全球:发展中国家STD流行率高 我国:城市化较快的地区STD发病较多 1、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因人口流动较大、发病率上升较快 2、近年来发病从沿海地区渐向内地、从南方向北方、从城市向农村和牧区扩展 易感人群特点 年龄特点:多数病例集中于20-39岁,有从青年向儿童蔓延的趋势,儿童STD患者在逐年增加。 性别特点:一般为男性高于女性,约2:1,随着女性流动人口增多,比例正逐渐缩小。(特点是农民工) 淋病女性易感:男20%~25%,女80%~90% 人群普遍易感性 无年龄、性别界限 无先天性免疫力,也无稳固的后天获得性免疫力 可以反复感染,交叉感染 可不易全愈,可反复发作 三、性病病原学 通常说:“病从口入,也能从性行为而来”。从病原学上说:性病分7种类型 1 病毒:艾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2 细菌:淋病、软下疳、细菌性阴道炎等。 3 衣原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4 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 5 螺旋体:梅毒 6 真菌:生殖器念珠菌。 7 寄生虫:疥疮及阴虱。 沙眼衣原体 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 支原体 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生物,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梅毒螺旋体 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全长3~500微米,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寄生类原虫 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属单细胞生物。寄生在动物体内或体表 四、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种类 1、目前发现的性传播疾病共近有30余种。 2、其中有4种被称为经典性病: 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 3、我国重点防治的性病有8种: 艾滋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一)淋病 淋病的传播途径 1、主要是性接触传播。 2、偶尔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染:如污染的衣裤、被褥、寝具、浴盆和手传播等。 3、产道感染,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男性的症状 1、尿道口稍痒、烧灼痛。 2、脓性分泌物,呈深黄色。 3、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 4、并发症:前列腺炎,附睾炎。 女 性 1、淋菌性宫颈炎 ①白带增多。 ②宫颈充血水肿,触痛。 ③ 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2、淋菌性尿道炎: ①尿频、尿急、尿痛。 ②尿道口潮红、压之有脓。 3、前庭大腺炎。 4、併发症:输卵管炎、卵巢炎。 淋病的预防 1、应该加强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提倡洁身自爱,不搞性乱。 2、早期发现病人并给予合理治疗。 3、对淋病患者应时行隔离,对病人的衣物、床单等应煮沸消毒,浴盆、便盆等用消毒剂消毒。 4、如在30天内接触过淋病的性伴侣应进行检查和预防性治疗。 (二)梅毒 梅毒的传播途径 (1) 95%以上通过性接触, (2)不安全输血。 (3)极少数因生活接触传染:如接吻、哺乳、接触病人污染的日用品 (4)母婴传染 2、梅毒的临床表现 一期梅毒:硬下疳。不洁性交2-3周后发病 临床表现:外阴或宫颈出现斑疹→丘疹→破溃→硬结→不痛不痒→钮扣样结节,在男性:好发于冠状沟、龟头、尿道口等外生殖器。男同性恋者好发在肛门、肛周、直肠。 二期梅毒:不洁性交6周-6个月 临床表现:全身出现梅毒疹多分布在面部、手心、足底成对称紫红色、不痛不痒、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其它症状,传染性很强。 三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