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学习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红军的长征 红军长征的背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为何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会失败呢?是因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至始至终都推行受王明遥控由博古、李德执行的“左”倾错误路线。由于他们对当时的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这是“红色政权与白色政权、革命道路与殖民地道路之间谁战胜谁的决战。”他们实行冒险主义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以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却没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由项英、陈毅率领红军和游击队,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 红军长征路线图 遵义会议 内容 (1)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4)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雪覆盖的夹金山,穿过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的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 (3)在长征的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的精神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思考题 (1)其实,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第四次反“围剿”时,“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已经有所发展。当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哪几块革命根据地丧失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谁抵制了这一错误思想,才使得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当时得以保全 ?他们采取的战略是对谁的军事战术的继承和发展? (2)在长征的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 * 院系: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社科系2008级历史学本科班 主讲:李华磊 学号:20087161007 籍贯: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黄桥乡 格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