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护理查房_图文.ppt

发布:2017-10-06约2.28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护理查房 查房目标 了解脑的三层被膜解剖关系、硬膜下血肿的分类; 了解急性、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特点,以及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区别; 熟悉硬膜下血肿的分类、各自特点及区别; 掌握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要点。 概述: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害,发生率约为5%,占颅内血肿的40%左右。当颅脑损伤导致脑皮质动静脉破裂或桥静脉破裂出血,使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质之间或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即形成了硬膜下血肿。 了解一下脑的三层被膜结构关系 分 类 根据出血来源不同分为:复合型硬膜下血肿与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根据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 分 类 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系因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破裂出血,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质之间,有时可与脑内血肿相融合。病情发展快,可呈急性或亚急性表现。 单纯型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断裂,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出血较缓,病程发展常呈慢性。 急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3天以内,CT成像示新月形高密度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3天至3周内,CT成像示新月形高密度区。 慢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3周以上,CT成像示新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区。 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脑损伤史,伤后出现持续昏迷并逐渐加重。 CT扫描,典型者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区(急性)。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不难区别。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时易与硬膜下积液混淆。 硬膜下血肿MRI成像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T成像区别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影像区别 硬膜下积液CT成像 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着力点 在着力对侧多,同侧少 在着力同侧 脑挫裂伤 重,在对冲部位多 轻,在冲击部位多 颅骨骨折 约半数 绝大多数有 血肿与骨折的关系 约半数在同侧 绝大多数在同侧 原发性意识障碍 多较重 多较轻 中间清醒 较少 较多 蛛网膜下腔出血 范围较广 较少,较轻 临床表现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内压增高症状:急性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变化突出(血压升高、脉压增大、体温升高、心率及呼吸缓慢),较早出现小脑蓦切迹疝征象;亚急性者往往表现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及意识进行性恶化。 局灶体征: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累及某些脑功能区,出现相应体征,如偏瘫、失语、癫痫等。也可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新的体征,或原有体征加重,表明有继发出血。 临床表现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痛、乏力、轻偏瘫,偶有癫痫发作。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1、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 2、钻孔冲洗引流术 3、骨窗或骨瓣开颅术 非手术治疗 个案分析 患者刘家礼,男77岁,反复头痛头昏伴双下肢乏力一周余,于2016年5月29日18点轮椅推入院,T36.6℃、P78次/分、R20次/分、BP127/72mmhg,神志清楚,精神偏差.GCS评分:15分。头部正常,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发射灵敏,耳鼻口腔无流血溢液.无脑膜刺激征.四肢感觉、活动无明显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约I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性反射存在,病理性发射未引出. 主要化验: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四项、肾功能大致正常范围。 特殊检查:头颅CT提示:1、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2、右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3、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术前诊断:1、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2、右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备皮,导尿 物品准备:手术衣、布类包、腹包、脑外包 一次性用物:纱块3包、光边2包、5ML、50ML注射器各1付,20号、11号刀片各1个,脑棉1包,吸引器2根,吸痰管1根,三通阀4个,4号丝线1包、45*45脑外粘贴巾1个,一般手术粘贴巾1个,脑室引流管1根、骨蜡1块,一次性手术电极1把、手套若干 特殊用物:一次性使用滴水电凝镊、庆大8万U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 手术体位: 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患侧肩上垫枕。 手术切口: 在血肿最厚处,做长约4cm的纵向切口。 手术步骤及护理操作配合: 一、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 递干棉球塞住两侧外耳道后,递擦皮钳钳夹小纱块,蘸4%碘酒、已醇消毒手术野皮肤,递对折中单一块铺与头、颈下方,递2把巾钳将中单固定于头架两侧;顺序递横折1/3朝自己、横折1/3朝助手、竖折1/3朝助手治疗巾3块,铺盖与切口周围;递全打开的治疗巾1块,请巡回护士放托盘在托盘架上压住治疗巾,将剩余的2/3布单外翻盖住托盘;递对折治疗巾一块,巾钳2把;敷盖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