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2章 第6节 课时作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6节 导体的电阻
1.本节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测长度所用仪器是直尺,要测横截面积,需先测量其直径,用螺旋测微器进行测量,也可用缠绕法进行测定.
2.电阻率ρ是一个反映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与导体的形状、大小无关,它的单位是:欧姆·米,国际符号Ω·m.而电阻R反映的是导体的属性,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有关.
3.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_m,横截面积为1_m2的导体的电阻.
4.两种材料不同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1∶5,截面积之比为2∶3,电阻之比为2∶5,则材料的电阻率之比为4∶3.
5.一粗细均匀的镍铬丝,截面直径为d,电阻为R.把它拉制成直径为d/10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为( )
A.R/1 000 B.R/100 C.100R D.10 000R
答案 D
解析 由R=ρ,V=lS,得R′=10 000R.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电阻和电阻率的理解
1.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R=ρ知,导体的电阻与长度l、电阻率ρ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
B.由R=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D.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减小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发生超导现象时,温度不为绝对零度
答案 AD
解析 导体的电阻率由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并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无关,A对,B、C错.电阻率反映材料的导电性能,电阻率常与温度有关,并存在超导现象.绝对零度只能接近,不可能达到,D对.
2.下列关于电阻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常用的导线是用电阻率较小的铝、铜材料做成的
C.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体的电阻、横截面积和长度
D.半导体和绝缘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答案 ABD
知识点二 电阻定律R=ρ的应用
3.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时,通过的电流是I,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流仍为I,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 )
A.U/2 B.U C.2U D.4U
答案 D
解析 导线原来的电阻为R=ρ,拉长后长度变为2l,横截面积变为,所以R′=ρ=ρ=4R.
导线原来两端的电压为U=IR,
拉长后为U′=IR′=4IR=4U.
4.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裸导线,若把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若将它截成等长的三段再绞合成一根,它的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设拉长与绞合时温度不变)
答案 9
解析 金属原来的电阻为R=,拉长后长度变为3l,因体积V=Sl不变,所以导线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1/3,即S/3,故拉长为原来的3倍后,电阻R′==9=9R.
同理,三段绞合后,长度为l/3,横截面积为3S,电阻R″=ρ==R.
点评 某导体形状改变前后,总体积不变,电阻率不变.当长度l和横截面积S变化时,应用V=Sl来确定S和l在形变前后的关系,然后再利用电阻定律即可求出l和S变化前后的电阻关系.
【方法技巧练】
一、用电阻公式和欧姆定律相结合解决有关问题
5.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另一根对折后绞合起来,然后给它们分别加相同电压后,则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它们的电荷量之比为( )
A.1∶4 B.1∶8 C.1∶16 D.16∶1
答案 C
解析 本题应根据导体的电阻R=ρl/S,欧姆定律R=U/I和电流定义式I=q/t求解.
对于第一根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则其横截面积必然变为原来的1/2,由导体的电阻公式可知其电阻变为原来的4倍.
第二根导线对折后,长度变为原来的1/2,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故其电阻变为原来的1/4.
给上述变化后的裸导线加上相同的电压,由欧姆定律得:
I1=,I2==4U/R
由I=q/t可知,在同一时间内,电荷量之比q1∶q2=I1∶I2=1∶16
故C项正确.
6.如图1所示,一段粗细均匀的导线长1 200 m,在两端点A、B间加上恒定电压时,测得通过导线的电流为0.5 A,若剪去BC段,在A、C两端加同样电压时,通过导线的电流变为0.6 A,则剪去的BC段多长?
图1
答案 200 m
解析 设整个导线AB的电阻为R1,其中AC段的电阻为R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