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景观格局尺度效应与形成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厦门市景观格局尺度效应与形成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厦门市作为东南沿海城市,其景观格局细腻多样,具有较高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功能及人口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导致城市景观格局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自然景观退化、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厦门市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和形成机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厦门市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其尺度效应和形成机制,为城市空间规划和景观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1. 探究厦门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尺度效应,并分析其与城市化过程的关系;
2. 建立厦门市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等因素的相关模型,探究其形成机制;
3. 提出针对厦门市不同尺度层次的景观规划和建设措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于推进城市景观格局的规划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将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模型等多种手段,从多个尺度层面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厦门市景观格局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利用遥感数据解译厦门市景观类型,绘制景观格局图;
2.综合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的特征和尺度效应;
3.基于GIS平台建立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等因素的相关模型;
4.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景观格局优化和修复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将获取以下研究成果:
1.厦门市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和分布特征定量研究结果,包括景观类型、分布面积、尺度效应等数据;
2.厦门市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等因素的相关模型;
3.针对厦门市不同尺度层次的景观规划和建设措施。
五、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计划用时18个月,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前3个月:文献调研和研究方法设计;
2.第4-6个月:遥感数据解译及景观格局图绘制;
3.第7-9个月: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的特征和尺度效应;
4.第10-12个月:建立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等因素的相关模型;
5.第13-15个月: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景观格局优化和修复的建议;
6.第16-18个月: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 俞学通. 城市景观格局形成机制的探讨[J]. 中国园林, 2000(6):21-24.
2. 鲁昌发, 谢逸生. 城市景观格局尺度效应研究综述[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30(3):1-6.
3. 张震, 李志飞, 苏柯. 遥感数据在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J]. 测绘工程, 2018, 27(10):51-54.
4. 王庆生. 厦门市科学发展计划[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4):431-44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