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泵分类及检泵原理及过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教学软件 目 录 二、泵的工作原理 三、管式泵检泵原因 四、检泵工序及过程 序言 一、泵的分类及结构 油田开发初期,由于地层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时期的石油开采多半依靠其自身能量来完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油井自喷。随着石油源源不断的喷出,地层能量慢慢耗竭;当地层能量满足不了自喷的需要时,自喷就会停止。大量的自喷井和频繁的井喷现象随着开采的深入会慢慢的消失,就是这种原因。 油井自喷的能量主要来自地层压力、岩石张力、溶解气和气顶气几个方面;这种能量消耗很快,因此自喷在整个油田开采过程中是很短暂的,开采出的原油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原油还留在地层中。尽管有时为了延长自喷过程采取注气、注水等补充地层能量的方法,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为了把大量的剩余原油最大程度的开采出来,就需要借助外力;因此也就出现了机械采油,随着机械采油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采油工具——抽油泵。 序 言 抽油泵分两类:有杆泵和无杆泵有杆泵主要有管式泵、杆式泵和螺杆泵;无杆泵主要有电潜泵和水力喷射泵等。在管式泵里,根据地层情况又出现了系列改进泵,如防砂卡泵、防气锁泵和抽稠泵等。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个管式泵。 、管式泵 1)、结构:主要由工作筒、衬套、固定阀、活塞、游动阀、压紧节箍组成。工作筒内有衬套,两端用压紧节箍固定衬套。胜利油田油井中普遍使用的常规管式泵为有衬套泵筒、金属柱塞泵。有直径43、44、56、70、83、95mm多种规格,它们的最大冲程为3m. 如图所示: 一、泵的类型及结构 上压紧接箍 上游动凡尔 衬套 活塞 泵筒 下游动凡尔 加长短节 固定凡尔 下压紧节箍 上 下 管式泵结构图 管式泵实物图 泵体连接 固定凡尔 1、管式泵的特点 管式泵只有一个工作筒,固定阀接在工作筒下部,下井时工作筒与油管连接,并随油管下入井内,活塞接在抽油杆下端,随抽油杆下入工作筒中。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价格便宜。在同等条件下,允许下泵直径比杆式泵大,另外,活塞表面带有环状沟槽,它可防止砂粒磨损活塞和衬套表面。 管式泵的优点 起泵和下泵都必须通过起下油管来完成,起下工作量大,油管上卸次数多,油管螺纹易磨损,容易造成油管漏失, 管式泵的缺点 适用范围 管式泵一般适用于油井产量高、井较浅、含气量小、含砂量大的油井。 泵 的 工 作 原 理 二、泵的工作原理 演示 三 管式泵检泵原因 1 油管结蜡检泵:为防止结蜡,按照油井的结蜡规律,生产一定时间后就要进行检泵。 2 由于泵漏,使油井产量下降或达不到正常产量。 3 4 当动液面或产量突然发生变化时,为了查明原因,采取恰当措施,需要进行探砂面与冲砂等。 抽油泵工作失灵,游动阀或固定阀被砂、蜡或其他赃物卡住。 管式泵检泵原因 5 井下发生抽油杆断脱故障,使深井泵不能工作。 6 为了提高泵效率或提高泵的参数。 7 8 为了改变油井工作制度,需要加深或上提泵挂深度。 发生了井下落物或套管出现故障,需要大修作业。 四、检泵工序过程 压井(洗井) 起抽油杆 泄油器泄油 起泵 探砂面冲砂 配下泵管柱 下泵 试抽交井 下抽油杆 1.压井 压井液选择方法 (1)根据油层稳定静压值,按要求计算密度,附加压 力1-1.5MPa 计算公式为: (p静+p附)*100 ρ密度= (2)对于老井补层或新井试油作业按原钻开油层时的修 井泥浆密度。 H 地层静压,MPa 附加压力,MPa 油层中部深度,m 现场压井过程 根据现场选择合适压井液 接地面管线 倒闸门 开泵 地面管线试压 压井结束 压井 2.起杆 起出的抽油杆应放在不少于4道的抽油杆桥上,抽油杆桥间隔要合理,然后对其出的抽油杆进行详细检查,对弯曲、磨损、腐蚀的抽油杆不能再下入井内。 3.泄油器泄油 活塞 主体 销钉 密封垫 抽油杆 撞滑式泄油器 撞击头投入20min后再投20-80m抽油杆,油管液面下降后再起 销钉式泄油器 投20-80m抽油杆,油管液面下降后再起 4.起泵 起出的油管应放在不少于3道油管桥上,泵及其它工具要高架,要详细检查油管及泵,要查处本此检泵的原因,查不出原因不能盲目完井。 5.探冲砂 工作人员要穿戴好劳保用品,水龙带要系好保险绳,动作要迅速,听从指挥人员指挥。 冲砂管柱探砂面,笔尖距油层上界20m时下放速度应小于0.3m/min,大钩悬重下降10KN-20KN为标准,连探两次,误差小于0.5m ,记录砂面位置。 提冲砂管至离砂面3m以上开泵循环正常后下放管柱,冲砂至设计深度后,保持循环至出口排量25m3/h,出口含砂量小于0.1%,视冲砂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