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层建筑测量放线施工方案.docx
丰和坊南地块14#酒店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
编制单位:四川华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时间: 年 月 日
一、编制依据
1、丰和坊南地块14#楼施工蓝图。
2、规划部门或业主提供的坐标桩及水准点。
3、工程测量验收规范GB50026-2007
二、施工部署
本工程定位放线:
地下部分为轴线外控(轴线桩)
地上部分为内控,楼板预留150*150预留孔,通过预留孔采用DZJ-300A型激光垂准仪向上传递基准点。
名称
名
称
数
量
规
格
备
注
全站仪
1
RTS312L
检测有效期内
激光垂准仪
1
DZJ-300A
检测有效期内
水准仪
1
NAL32
检测有效期内
钢尺
2
50m
检测有效期内
经纬仪
1
FDT2GC
检测有效期内
四、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的测投
该工程占地面积大,根据复测完的导线点,一次性建立统一的平面施工控制网。
1、布网原则
a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
b控制点要选在约束度大、安全、易保护的位置,通视条件良好,分布均匀。
2、控制点引测
根据业主提供的城市坐标控制点BM1、BM2、BM3引测到14#楼轴线上的七个坐标点,进行基础放线。之后在根据轴线用经纬仪引七条控制线至基坑边做控制桩,并用钢钉、墨线做标记。
五、结构的高程控制:
1、下部结构
根据业主提供的固定高程点,用水准仪将本14#楼的±0.0(绝对高程395.80)引至配电箱旁用红油漆做标记,并经过多次校准,检查无误后,将高程引至坑底基坑上-10米,好做为本工程下部结构的高程原点。
2、上部结构
采用50m钢尺从首层开始引测(在结构的±0.000处设置红色标志线),每十层重新设置基准线引测,依此向上传递。使用钢卷尺测量时,对钢尺必须做拉力、尺长、温度三差修正,并应往返数次测量,确保标高传递的准确性;
项目每层总高允许偏差
项目
每层总高
允许偏差
国家标准
±10mm
±30mm
内控标准
±3mm
±10mm
六、上部结构内控制基准点的布设
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毕后,用现场内设置的控制点,对地下室使用的定位控制桩进行复测,校核无误后,在距边轴线合适距离的交叉位置布置七个内控制点,用红油漆标记,并加以保护。布设内控制点时是要避开混凝土墙、柱,作为标准层施工的依据。
在首层楼板上放置控制点,作为上部结构轴线传递的基准点,以保证每个施工段能够独立施测。为确保轴线传递的准确性,每层的轴线均从首层基点通过预留孔(150*150)向上传递。
为了防止在向上传递控制点过程中,传递的层高较高时,激光束发散,影响测量精度。因此,将控制点每八层重新设置一次,依次向上传递,确保测量精度。
内控基点竖向投测
为了减小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每次用铅垂仪向上传递控制点轴线时,分别在控制点的0°、
90°、180°、270°方向架设铅垂仪,并取四个方向上点的中点作为向上传递的控制点。
将激光垂准仪架设在首层平面控制点上,接收靶放在投测楼层面的相应预留洞口,架设好激光铅直仪后,打开发光电源,将光线投测到须投测层楼面,调整激光束得到最小光斑,适当挪动接收靶,把激光斑移至接收靶的“十”字交点上;该轴线的一个控制点投测完毕,要求确保接收靶的最终位置不变,依次进行投侧。
激光光斑圆的直径允许偏差(指接收靶上的允许偏差)
楼层高
楼层高
允许偏差
项目控制偏差
〈
〈50米
±5mm
±2mm
投测面内轴线闭合允许偏差
轴线间距
轴线间距
(m)
L〈30米
允许偏差
(mm)
±5mm
项目控制偏差
(mm)
±2mm
每层模板施工完毕后,对轴线进行复查,并用线坠对柱体模板进行垂直度的检查和校正(注:以轴线控制为准)。经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复查,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每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将控制轴线施放到结构柱外立面上,便于建筑物外立面垂直度的控制、检查。并报监理进行复查。内控垂直度的复测,五层以下每层进行垂直度的复测,五层以上每三层进行垂直度的复测。外部垂直度的复测每五层进行一次。以便于将垂直度控制在规范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沉降观测
1、根据预埋的沉降观测点进行测量。
2、将±0.0引至楼内,根据楼内沉降分布点用水准仪测量出多个±0.0并用红油漆标注。以后每月进行沉降观测,并记录。沉降观测采用精度高的水准仪,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仪器前、后视距不超过50m,且应尽可能相等。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七、测量施工注意事项
工程测量应安排专人负责,专人施测,以避免调整人员造成测量误差。
全站仪、激光垂准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盒尺等测量工具必须经过检测部门的检定,合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