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察探究活动 2.跟着节气去探究》优质课教案_17.pdf

发布:2024-08-11约4.3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综合实践:跟着节气去探究

二十四节气——冬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由来、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

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学习包饺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

教学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唱节气歌,引出话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聊聊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独创的

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咱先一起来唱一唱《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

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板书:冬至)

二、冬至的由来

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冬至节气的信息?(交流)

2.预设: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

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

(2)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面受日光的照射的角度来说,冬至这天是太

阳运行到了南回归线的极点,所以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

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3)时间: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到23日之间。

(4)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

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说白了就是“春节第一,我第二”,

敢直接和“春节”相提并论,怕也是没谁了。

三、说冬至气候

1.冬至气象谚语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以冬至日先后,及当天天气情况推测往后

的天气。各地的俗话这么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粤)

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下雨(寒冷),那么过年一定晴天(暖和),反之,

如果冬至放晴(暖和),过年就会下雨(寒冷)。

2.九九歌

“冬至”意味着寒冷冬天的来临。大家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

“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叫做“冬九九”,

也叫“数九”。冬至一到,就进入我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数完“九九”就算

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候天气就暖和了。

人们还根据根据“冬九九”的气候情况编了一首好听的《九九歌》,一起来

读一读吧!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1)指名读。

(2)齐读。

(3)读了“九九歌”,你知道一年中最冷的是什么时候?

所以,在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四、冬至三侯

1.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个节气。冬至三候

分别是:蚯蚓结、麋角解和水泉动。

2.指名读相关资料:

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

强盛,因此,在潮湿阴冷的土壤中存活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以休眠的姿态,

静候春天的到来。

麇角解:麋鹿俗称“四不像”,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是世界

珍稀动物,在我国曾经一度濒临灭绝。雄麋鹿有长长的角,每年冬至前后,它们

的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