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先进事迹体会.doc
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先进事迹体会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先进事迹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先进事迹体会1
杨振宁在现在的物理学界是绝对的C位,提起物理学,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伟人,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物理学。
1905年—1925年,被称为物理学的黄金年代,牛顿已经逝世一百多年,爱因斯坦也已经老去,谁是这个黄金年代之后的第一人呢?
那个人就是杨振宁。
别觉得不可能,这不是我封的,也不是杨振宁自封的,这是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公认的。
看一个物理学家厉不厉害,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奖,而是有多少同行靠研究自己的成果而获得多少诺贝尔奖。
杨振宁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个大家都知道。
还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此外还有6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还有一个小故事,杨振宁拿诺贝尔奖,是有史以来获奖最快的人。
从论文刊登到最终获奖,只有短短12个月。
而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从发表论文到获奖,间隔平均时间是18年。
杨振宁获奖的研究成果是“宇称不守恒”,太专业的东西就不说了,就说下它产生的影响吧。
在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之前,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宇称是守恒的,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如,这个就像大家都认为“1加1等于2”一样,“宇称守恒”是真理。
但杨振宁的研究颠覆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思想,之后整个物理学界都在此理论基础上去研究物理学。
一个奠定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人,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成就。
牛顿是,爱因斯坦是,杨振宁亦是。
可以说杨振宁是华人在物理学界的顶峰,是一个能和历史上所有伟大物理学家比肩的人物。
时至今日,杨振宁依然是华人在世界科技领域触达过的最高的高度。
别去念叨霍金,霍金比起杨振宁,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廖化对比关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不是我矮化霍金,这是事实。
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先进事迹体会2
话说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的前30年。到了上世纪的40,50年代,量子力学日臻完善,连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转投其他领域。
此时的物理学家们一直都在尝试,用对撞机来获取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结果就是撞出了100多种粒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如何才能把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时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一类是玻色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时,就会剩下基础粒子,其中费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颗粒”,占据一定的体积,最基本的费米子有夸克,电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胶水,通过传递“相互作用”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其中,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还有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就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了起来,创立出了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理论,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有一座理论物理高峰。
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用杨米尔斯理论来强力的科学家一共有5位,这5位被分为2批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如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的一个新方向。于是,物理学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实现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
在这座物理学高峰当中,杨振宁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那这样的科学成就在物理学领域属于什么样的江湖地位呢?
客观地说,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由于都曾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因此他们应该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仅次于他们的是了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们,他们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而杨振宁就应该排在这一档,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聂华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