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成语题方法指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成语及其运用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近年来考查比较多,一般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成语的恰当使用,做成语运用题的方法有:
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2.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3.辨清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我们不能当做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无余地看到”“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令五申地强调”“难言之隐的苦衷”“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一看似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附1. 中考成语汇总(教材内)
【内容整理】
七年级(上)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中性偏褒)强调喜悦、心情愉快。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褒)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褒)
4、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贬)5、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管弦乐。管,指管乐器。(褒)
6、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或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中性)
7、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褒)
8、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中性)
9、不可磨灭:形容功业、事迹或道理永远不会消失。(褒)
10、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中性)11、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匪,非、不。(褒)
12、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朗;怡,愉快。(褒)
13、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贬)
14、随声附和:随着别人的声音在哼哼。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
1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褒)
16、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多用于称颂老年人)(褒)
17、苦心孤诣:指刻苦钻研,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褒)
18、各得其所:原来表示各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事情都得到适当的位置。(褒)
1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震惊的事。(贬)
20、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中性)
七年级(下)
1.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中性)指人的活动。
2.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中性)形容人的声响。
3.来势汹汹:动作或事情到来时声势盛大的样子。(贬义)通常形容敌方的声势。
4.任人宰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中性)指没有丝毫能力反抗。
5.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褒义)
6.锋芒毕露:才干完全显露。(贬义)有骄傲之意。
7.妇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中性)
8.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褒义)强调奉献精神。
9.当之无愧: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褒义)
10.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中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