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现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维普资讯
· lol-
· 科 学 哲 学 ·
突现问题研究的一种新进路 水
— — 从动力学机制看
颜 泽 贤
自从20世纪初亚历山大 (S.Alexander,1920)、摩根 (c.L.Morgan,1923)、布劳德 (c.D.
Broad,1925)和斯密特 (J.C.Smuts,1926)等一批英国学者提出早期突现论哲学以来,在复杂系统
突现论及其哲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生争论,现在这一争论已经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了。它不
仅涉及到诸如突现的界定、突现的性质、突现的规律等复杂系统突现本身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有关哲
学本体论、认识论以及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在 “问题丛林”之中转换
一 种进路,从 “突现的动力学”角度来研究复杂系统突现的机制,以期使讨论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 、 问题转换 :从静态的突现研究到动态的突现研究
复杂系统科学出现以前的突现问题,特别是英国突现学派提出的突现问题是静态问题,即从静态
的观点来探讨突现性质的表现以及突现性质与作为它的依随基 (subvenient)的组成性质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突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所谓突现就是高层次的事物整体所具有而其组分所不具有
的且事先不能由此加以预测的特性。例如生命之于无生命的物理化学特性、心灵之于神经细胞的生理
活动,就是一种突现。早期 的突现主义者看到了整体与部分 的区别 ,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wholeismolethenitsparts)或 “整体优于它的各部分” (wholebeforeitsparts),其典型的例子是心
理学上的格式塔变换。然而,他们只承认突现是一个事实,至于为什么有这个事实则不甚了了。他们
研究的前提是那整体已经存在,其任务只是研究它与部分有何区别及联系。
由于通过对一个系统整体所包含的组分的行为分析,不能演绎地推出和明确地预见到那使人惊讶
的整体的突现性质的新奇现象,英国早期突现主义者便宣布突现性质本身的出现是不可解释的,因为
如果能演绎地将它解释就不是突现了。这种表面上的悖论阻碍了他们作进一步的探讨。亚历山大的一
段话是这种态度的代表:“突现质 (emergentqualities)的存在,正如一些人说的,是一种狂野的经验
事实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或者我宁愿这样说,是研究者必须以一种 对‘自然的虔诚心’来加以接受
的东西 ,它无可解释”。(Alexnader,PP.46—47)这是一种典型的狭隘经验主义的态度:我看到它,
我以一种 自然崇拜的态度接受它,描述它,关于它的由来 ,我不去探究,也无需去探究。
可见,静止地看待具有突现性质的整体与它们组成部分的关系,将突现性质看作是一个永远不能
打开的黑箱,对突现采取一种完全经验主义的、自然崇拜的态度等等,这些就是早期研究者对突现的
观点和方法。当然,早期突现论者这样做有其历史原因,因为当时尚未发展出一套复杂系统理论及相
· 本文由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 “突现论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研究”资助。批准号为04BZX016。
维普资讯
· lo2· 《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应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人们还无法深入探讨突现形成的机制及其哲学问题。
经过20世纪后半叶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对混沌、元胞 自动机、遗传算法等的
研究,我们对突现问题的探讨已经可以并且必须进行问题的转换了:从突现如何表现转变为突现何以
可能,从研究突现的静态特征转变到研究突现的动态过程 (dynamicprocess)。只有分析突现的动力
学 ,即分析突现形成的动态过程,我们才能把握突现的基本特征,从而搞清楚应该如何定义突现,如
何考察突现的机制及意义等等。
对于突现性质和突现机制到底应如何进行动力学的研究?我们认为,需要按系统分类分析几种不
同复杂系统的类型,结合 自组织等复杂系统理论来动态地考察它们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