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
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适应 现代 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与 中国 旅游业的迅猛 发展 同步,中国旅游 教育 发展也极为迅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旅游高等教育从最初的8所发展到693所。同时,旅游教育也日趋规范化,从最初以专科和职业培训为主,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标志旅游专业高等教育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开始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专业目录中的位置。
旅游教育在急剧扩展和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原因一,旅游教育培养定位不准。旅游产业界与学界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事实上由于师资、设施、课程设计、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一般只是培养了多而不实理论知识,在管理实务与操作技能方面,却不如专科生或中专生的“中间产品”。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中专生较为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不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缺乏明显的优势,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工作,如工商管理、 经济 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计调等岗位的工作;同样,中文、外贸、外语、传播等专业毕业生,则在公关、文秘等岗位显现其优势;信息技术毕业生则在 电子 商务、 网络 设计、更新、维护等技术方面更胜一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相关学科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三,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我国旅游产业供不应求只是相对的,目前旅游产业界就业人员素质偏低,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没有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偏低,而低技能人才被高技能人才所替代是时代的趋势。从1999年、2000年参加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 考试 的人员统计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0.7%,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占51.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7.2%。而未来旅游业必将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空间旅游、休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多。
以上情况可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但应有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却被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所替代,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却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的能力。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尤其是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如何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培养日益显的重要。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他专业的替代性将越来越小,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成为未来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旅游教育应表现以下特征:1.厚基础,宽口径,体现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2.前瞻性与适应性,体现我国旅游教育与国家发达国家旅游业接轨,并与中国旅游相适应。3.职业性与实践性,体现旅游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旅游教育的特征,才能实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从而避免“中间产品”的出现。
二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强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的学科依托发展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更具特色。随着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 历史 学、地 理学 、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 会计 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促使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这种多学科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日益凸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旅游专业既综合而又有特色,不仅相关学科都要通,而且相关学科相关领域还要精,而这正是其他专业学生所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替代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才是旅游教育的成功。
2.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而这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而阻碍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将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的直接经验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整合社会的、情感的、理智的和道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