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钻井故障预防与处理20130106.ppt

发布:2017-06-06约3.36万字共20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砂桥的位置,可能在上部,也可能在下部,但井段不会太长,不可能把入井钻具全部埋死,如果砂桥在上部,第一次倒出钻具虽然不多,但有可能利用一次长筒套铣,即可把砂桥接除,在下钻对扣,恢复循环,以后的事情就容易了。如果砂桥在下部,应利用爆炸松扣的办法,一次把未卡钻具倒完,以下的钻具只能套铣倒扣解卡了。不过在套铣以前,应炸掉钻头或钻铤,为以后开泵创造条件。 砂卡卡钻多数发生在起钻过程中,钻头不在井底,因此在逃过程中落鱼有可能下沉,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对扣,活动钻具,可能在活动中解卡。如果能循环通钻井液,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二、卡钻故障 ㈣缩径卡钻 缩径卡钻,说通俗一点,就是小井径卡钻。无论何种原因,钻头通过的井段,其直径小于钻头直径,均可造成卡钻。这些小于钻头的井径,有些是缩径造成的,有些是原本就存在的。缩径卡钻也是钻井工程中常见的故障,处理起来比坍塌卡钻容易一些,但比粘吸卡钻要困难得多。 二、卡钻故障 1、缩径卡钻分类 1)砂砾岩的缩径 砂岩、砾岩、砂砾混层如果胶结不好或甚至没有胶结物,在井眼形成之后,由于其滤失量大,在井壁上形成一层厚的泥饼,而缩小了原已形成的井眼。 二、卡钻故障 1、缩径卡钻分类 2)泥页岩缩径 泥页岩井段一般表现为井径扩大,但有些泥页岩吸水后膨胀(蒙脱石含量大于70%的泥页岩),也可使井径缩小。特别是一些含水泥岩,就像揉成的面团一样现出很强的塑性,这种泥岩由于在其沉积的过程中,受到局部封闭环境的限制,水份排不出去,在压实过程中呈欠压实状态,但它又和砂岩不一样,没有骨架结构,一旦打开一个孔道,在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急速向孔道蠕动,把井眼缩小,甚至会把钻头包住,而失去循环通道。这种地层的蠕动和盐岩层不一样,不受温度的影响,只和上复地层压力有关系,和其本身所含的水量有关系。这种地层并不多见,而且分布的范围也不会很广。全国各地所遇到的多是紫红色软泥岩。 二、卡钻故障 3、深部的石膏层 一般认为在上覆岩层压力下把结晶水挤掉,成为无水石膏,当钻开时,石膏吸水膨胀,强度降低,缩小井径。无水石膏密度为2.9g/cm3 ,含水石膏密度为2.3g/cm3,即无水石膏变为含水石膏时体积膨胀26%。 4、其他情况 除了上述较常见的原因外,还有下列情况也类似缩径卡钻,如原已存在的小径眼,弯曲井眼、地层错动等。 二、卡钻故障 2、缩径卡钻的特征 单向遇阻,阻卡点固定在某一点。因为小径经总是个别段,所以下行遇阻则上行不遇阻,上行遇阻则下行不遇阻,而且遇阻点相对固定。有时有多个遇阻点。 多数卡钻是在钻具运行中造成,而不是静止时造成,只有少数卡钻是在钻进中发生,如钻遇蠕动的盐岩、软泥岩和沥青层很容易造成缩径卡钻。 开泵循环时,泵压正常,进出口流量平衡,钻井液性能变化不大。但钻遇蠕动速率较大的盐岩、沥青、软泥岩时,泵压逐渐升高,甚至会失去循环。离开遇阻点则上下活动和转动正常,阻力稍大则转动困难。 二、卡钻故障 2、缩径卡钻的特征 下钻距井底不远遇阻,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沉砂引起遇阻,另一种是上一只钻头直径变小,形成了小井眼。 如钻于蠕变性的盐岩层、沥青层、软泥岩层,往往是机械钻速加快,转盘扭矩增大,并有别钻现象,提起钻头后,放不到原来的深度,划眼比钻井还困难。缩径卡钻的卡点是在钻头或大直径工具处,而不是在钻杆和钻铤。 二、卡钻故障 3、缩径卡钻的预防 ⑴下入钻头、扶正器或其他较大的工具时,应仔细测量其外径,不能把大于井眼的钻头或工具入井。使用打捞工具时其外径应比井眼小10-25mm。 ⑵起出的旧钻头和扶正器应检查磨损程度,如发现外径变小,说明已钻成了小井眼,下入新钻头时应提前若干米划眼,划眼的井段的多少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1-3个单根。总的原则是下放钻具遇阻不能超过30KN,最后一单根也必须划眼下放。 ⑶在用牙轮钻头钻进的井段,下入PDC等足只寸钻头时应特别小心,遇阻不超过50KN。 二、卡钻故障 3、缩径卡钻的预防 ⑷取芯段必须用常规钻头扩眼或划眼,特别是连续取芯时,应每取芯50m左右用常规钻头扩眼或划眼。 ⑸改变下部钻具结构,增加了钻具的刚性,下钻时应控制速度,不允许在阻力超过50KN的情况下强行下入。 ⑹下钻遇阻决不可强压,一般的规律是遇阻上提力要比下压力大,所以下压力越小,上提解卡几率越高。当然可以逐渐进行试验,如果上提时阻卡力不超过下压力或超过的不多(在一倍以内),还可以逐步增加下压力,有些井段增加一点力就可以过去。但如发现上提时的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