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4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教学提纲 1.心理因素与健康 2.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3.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 案例4-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张某,男性,1949年生,16岁便参加了 工作,就职东北野外勘探队。野外作业条件十分艰苦,一般是一块馒头就白 水咽着过一天,慢慢地每位队员都喜欢上口味嗜咸。那时候的东北,特别是 冬天,气温达到零下40度,为了做好充分的御寒,当时野外作业的队员最常 用的方法就是饮用白酒,抵御寒冷。此外,勘探队枯燥的生活环境下,队员 们人人靠吸烟消遣业余生活,16岁的张某也很快学会了吸烟。 数年后,张某调动了城市,当起了长途货车司机,每天开车奔波各地, 不分白昼,运动量骤减。没过多久,又转为领导开车,常常有吃喝的机会, 大鱼大肉也比别人吃的多一些,体重开始增加。那时张某已然结婚,婚后继 续保持着自己的口味,且烟酒不忌。 90年代初,40多岁的张某开始时常感觉自己有头晕症状,只是偶尔发 作,因此并未注意。几年后,单位的一次体检,才发现血压已达到 200/100mmHg,被医生确诊为高血压病,开始吃药控制,医生建议其健康饮 食,多运动,且戒烟酒,张某每日按时吃药,但是对于烟酒及饮食则基本还 是照常,血压始终居高不下。 案例4-1 58岁的张某在后来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肺叶有阴影,经过确诊为 中期肺癌,并很快安排手术切除,术后张某终于意识到正是自己多年 积习才导致自己肺癌的发病,并于术后戒烟戒酒,并开始尽量锻炼身 体。张某与肺癌手术后两年,癌症复发,病逝。 问题:通过以上案例,思考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第一节 心理因素与健康 人格与健康 认知因素与健康 心理压力与健康 一、人格与健康 人格(personality):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性情内向拘谨型:传染病发病机会较少 性情外向爽朗型:抑郁症的发病机会较少 消极性人格:抑郁、愤怒、敌意与焦虑,易患哮喘、关节炎、溃疡、头疼和心血管疾病。 刚性人格:(1)责任感(2)控制感(3)挑战性 具有较好的健康水平 一、人格与健康 A型性格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①行为急促,具有时间紧迫感:如走路、办事匆匆忙忙,说话快、急,声音响亮,脾气急躁,力求短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同一时间可做两种工作,办事快,效率高等。 ②个性好强,好胜,竞争意识强烈,事业心强,好与人争辩,对人怀有敌意,富有攻击性。 ③情绪激动:好发脾气,生气时易向外界发泄等。 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高血脂症等疾病有关 一、人格与健康 C型性格特征: ①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如同年丧失父母或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抚爱等; ②行为上过分与人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谦虚、谨慎、自信心差,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屈服于外界权威等; ③情绪上易于愤怒但不能正确地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易生闷气,易焦虑、抑郁等。 C型行为类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肿瘤易发行为” C型行为人的宫颈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倍左右,并可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促使癌前病变恶化。 二、认知因素与健康 认知: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想象等。 1.知识和观点:个人对健康的看法往往决定其健康状态。 2.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是对健康及有关问题的感悟和知觉。 3.个人控制信念: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景所持的控制信念,包括控制感和控制源信念。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信念,通过多种途径使自我效能与健康发生关系。 自我效能越强的个体所选择的健康目标就越高,从而可以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 三、心理压力与健康 心理压力:指人们生活中各种刺激时间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神紧张或不适。 (一)压力的基本理论 1.应激理论:压力是机体力争回到平衡系统的企图,紧张是对平衡系统的背离。 2.社会事件刺激理论:从物理学的视角理解压力,提示压力存在于外部事件中。 3.心理认知理论:认为压力不单指机体对外部刺激事件的反应,而是指二者之间的转化过程。 4.现代压力理论:是由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管理三方面要素所构成。 压力源:指内外刺激实践与情景,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诸方面。 压力反应:指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表现为生理、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症候和症状。 压力管理:指对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控制和改变。 三、心理压力与健康 (二)压力的不良后果 1.健康问题 2.工作问题 3.管理和决策问题 三、心理压力与健康 (三)压力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1.理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