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四讲 选贤任能与埋没人才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一、古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代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汉代主要是通过察举和征辟两条途径选才任官: 一是皇帝命令郡县官吏察访贤才,推荐给中央,称为察举; 二是皇帝直接下诏征集贤才,公卿、州郡长官辟举士人为官,称为征辟。 (一)原始社会的“选贤授能” (二)夏、商、周的世袭制和“乡举里选” (三)战国时代的招贤养士 第一,象卒子,只能进,不能退,后退便无生路; 第二,只要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就表现出细大不捐的劲头; 第三,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敏锐果敢,敢于担负革新重任。 (四)两汉的察举制 “察举” “征辟” (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的主张和“唯才是举”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县均设大小中正官,由德高才盛及在鉴别人才方面能力强的人担任。州的中正官称大中正,郡和县的中正官称小中正。由这些大小中正负责品鉴士人,次第人物。 具体办法是:“由小中正品弟人材,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然后付尚书”选用。 中正官向政府提供的用人依据主要是三项: 一是簿;二是状;三是品。 (六)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合格者授予一定的官职。 1、考试形式 吏部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 身,即要求体貌丰伟;言,要求言辞辩证; 书,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文理优长。 增加了很多防止舞弊的措施; 增加了“殿试”制度; 定为三年一考; 中进士后即可做官,不必再经吏部考试; 去掉了其它各科,只留进士一科。 2、考试内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 《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收回用人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标准客观,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学习和办学的 积极性; (3)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能够把各阶层的人才吸收 到国家政权中。 ①公开报考②择优取士③“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