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秋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2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pptx

发布:2025-03-08约小于1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光的世界;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推进新课;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把光源移向凸透镜,让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u=2f),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观察并记录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像距v。;(3)把光源移向凸透镜,让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fu2f),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观察并记录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4)把光源继续靠近凸透镜,让光源位于凸透镜的焦点处(u=f),移动光屏,观察能否成像。;(5)把光源移向凸透镜,让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uf),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能否出现光源的像。如果不能,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正倒、大小以及此时的物距u。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收集证据】;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交流与评估】;思考2:实验中光屏上没有像的原因:;思考3:在光源从很远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光源经过哪个位置以后,所成实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经过哪个位置以后由实像变成虚像?;凸透镜成像规律:;3.用作图的方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2;(2)调节: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若要让物体的像变大,应该如何操作?;胶片;(1)成像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景物到镜头的距离为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像距。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工作的。;(2)调节:①照近景时,增大镜头和底片的距离;照远景时,减小镜头和底片的距离。

②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

要使拍摄范围变大,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3.投影仪;(2)调节:要使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同时增大像距。;放大镜成虚像时,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放大镜后是发散的,但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能使这些发散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成实像,因此我们的眼睛能看到虚像。;家庭实验室;自我评价;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能看到笔。将笔逐渐远离玻璃瓶,将看到什么现象?;课堂小结;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