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擬降糖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临床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拟降糖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临床观察
代芳,刘祥秀,李波,邱艳红,李红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阳 550001)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降糖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DPN患者分成治疗组33例(糖尿病基础治疗+降糖通络方)和对照组(糖尿病基础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之前前后的临床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组空腹血糖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均有明显上升,其中治疗组MNCV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降糖通络方可以降低血糖、改善DPN的临床症状,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降糖通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ir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随之增高。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目前临床治疗DPN多采用降糖、改善血循、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来改善神经功能和缓解临床症状,疗效并不见佳。我们在运动治疗、饮食控制、西药降糖、营养神经治疗DPN的基础上,依据中医理论对其认识,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中医治则,自拟降糖通络方治疗DPN3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65例DPN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并具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①四肢或双下肢感觉肢端对称性麻木、触电感、疼痛及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等;②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有神经传导障碍;④排除有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1.2分组: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对纳入观察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基础治疗+降糖通络)33例和对照组(基础治疗)32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75±7.72)岁,糖尿病病程 (9.12±2.07)年;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32±6.92)岁,糖尿病程平均(8.83±1.86)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以运动治疗、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西药和(或)胰岛素降糖、静滴或口服弥可保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降糖通络方治疗,方药:黄芪30g、知母15g、葛根20g、麦冬20g、丹参20g、熟地10g、川芎10g、当归尾10g、甘草5g。四肢麻木者加僵蚕10g、地龙10g;四肢疼痛加赤芍10g、延胡索10g。每日l剂,水煎分两次温服,视患者症状变化随时配伍加减。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疗效评定标准分三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较前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有所改善,MCV和SCV较前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
1.5统计方法: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均数±标准差,两组计量资料比较先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满足正态性不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秩和检验。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s) mmol/L
项
目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空腹血糖 9.29±1.92 7.26±1.19△▲ 9.35±1.91 7.93±1.44△ 餐后2小时血糖 11.96±2.38 8.97±1.11△ 12.09±2.31 9.43±1.20△ 注: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t=-2.043,▲p=0.0430.05
表1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控制空腹血糖浓度优于对照组(P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