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我是**学院07级1班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知识与技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无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二、合作探究
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1.25“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将提出如下问题: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特 点
界 面 深 度 纵波、横波
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5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
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3、接着引导学生读图1.26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各层的深度数据并结合右侧的知识框尝试概括各层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前面所讲内容和学生探讨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使知识更加清晰的展现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
↓
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各圈层的界面和深度、特点并请学生填出表中内容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采用图示式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