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下高职学生工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下的高职学生工作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的特性出发,厘清了高职学生工作的性质与定位,并结合评估指标,对高职学生工作的方向进行了阐述。高职学生工作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与补充,而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乃至是特色部分,应该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文化管理原则;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关键词]评估 高职 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苏敏(1961- ),女,广东普宁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25-03
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中特别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利用一切资源和力量,突出教学改革的核心作用,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但是,“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学生工作就是教学工作的附庸,高职学生工作也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的时代要求,重新审视学生工作,找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价值定位,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特征和要求,从而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我们认为,教育部自2009年起全面施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评估方案,对高职学生工作有着旗帜鲜明的导向作用。通过对新老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比照、分析,很容易看出学生工作在新一轮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为我们重新认识高职学生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如何把握学生工作的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我们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工作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与补充,而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乃至特色部分
在新的人才培养评估方案中,学生管理虽然只是教学管理这个主要评估指标下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很多指标的重点考察内容中,都有访谈学生、访谈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建议。也就是说,在新评估方案中,将学生工作看做是学院办学的一个载体,认为学生工作是学院办学效果的终端体现,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学生管理体制的重新调整,成立了主要承担学校学生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职能的学生工作处,使学生管理工作与课堂教学活动脱离出来。新评估方案要求设立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以及与评估配套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并且对数据收集和填报也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一个直接体现。
新评估方案表达出来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厘清高职学生工作的定位很有帮助。所谓“教育”,“教”者,即为“上施下效”;“育”者,就是西方人认为的“成长”的意思。因此,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学术力和行政力、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相结合的系统工程。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与“育”很难辩证统一起来,致使知识技能教育(或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成为一直困扰近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症结之所在。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同的使命及愿景。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来施行,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不能只是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或者技能,高职院校承担的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责始终是“育人”。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仿佛只要“教书”(专业教育)了,就直接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实际上,“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途径是“教书”,“教书”只是“育人”最基本的手段而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往往很难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二者的关系容易在教育实践中出现扭曲,出现“教书硬”“育人软”的现象。“育人”的问题是长期的、隐性的、系统的和反复的,“教书”则是当下的、短期的、显性的。但是,对于教育而言,软硬两手都要抓,“教书”与“育人”缺一不可。
换个角度来说,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学校实际的课程,应该是由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经过相互转化、渗透之后形成的一个大的课程体系。《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明确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