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5章 人口与环境 第2课时详解.doc

发布:2016-03-15约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课时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 1.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下图分别为1978~2010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3.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 A.甲 ②⑥ B.乙 ④⑤ C.丙 ①④ D.丁 ①③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第3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自然增长率较低。 答案 2.D 3.D (2015·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5.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5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4.C 5.D (2015·湖南十二校二联)拥挤、抢票、旅途、思乡……是2014春运人口大迁徙的关键词。人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之间。读铁道部发布的一幅2014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完成6~8题。 6.根据图中人口流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南、西藏、新疆、黑龙江是输入劳动力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B.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是输入劳动力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C.上海外出打工主选地为新疆 D.湖南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广东 7.据2014年1月26日(农历26)上午10时的百度数据,在迁入成都的1 000个人中,来自北京的有249个。从成都迁出的1 000个人中,到北京的有329个。数据表明这一时段从成都迁出的人口较迁入成都的人口还多了近100人。专家称之为“逆向春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 B.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渐淡化 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8.春运问题反映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解决我国春运难的根本措施应该是(  ) A.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 B.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人的城市化,使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 C.加大商品房的建设,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商品房建设 D.延长春节假期,错开放假时间 解析 第6题,注意阅读图例,湖南从广东回流的人口较多,说明该省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级行政区是输出劳动力较多的省份,广东、上海、北京等是输入劳动力较多的省份。第7题,春运主要是受春节在家过年习俗的影响,春运运输压力大人们不可能选择此时段到北京旅游,现在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从而才形成了逆向春运。第8题,解决春运困难的根本措施是减少该时段人口的流动,因而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人的城市化,使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是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 6.D 7.A 8.B (2015·北京海淀调研)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读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例图,完成9~10题。 9.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  ) 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 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 ③来京务工人员 ④外国留学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解析 第9题,从题干可知,该区域并非是高校集中的区域,因而外国留学生较少。第10题,该地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迁入。 答案 9.C 10.A (2011·海南地理,16~18)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