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民增收机制对策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民增收机制对策研究
[提要] 农民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农产品流通角度来阐述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必然新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农民增收;弊端;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一边是“土豆滞销”、“白菜烂在地头”,一边是“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等市场上高价农产品,农业丰收不增收,农民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依然严峻。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如不合理收费、产业规模效应、农产品价格、非农业生产劳动等,其中不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割裂了市场体系,产地与销地无法顺畅的对接,至使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则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必然的新途径。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弊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一)农村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从根本上阻碍着农民增收。在我国,农村市场建设与改造跟不上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步伐。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交易设施陈旧,结算手段落后,信息体系薄弱;市场主体多为分散的农民,他们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市场知识,且大多不具备法人资格,在业务经营上存在严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得农产品流通呈现出无序性和低效率。且市场法规制度建设也是相当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发一部完整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交易法,如对发展较为迅速,数量、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未制定相关的“农产品市场法”。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加之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复杂,使得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缺斤短两、掺假使假等行为时有发生。可见,农村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增收。
(二)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市场交易成本高。在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重流通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较少,农产品流通速度缓慢,流通时间比较长,这必然会导致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增加。以小麦、玉米、大米和大豆为例,其流通环节的费用约占销售价的30%。同时,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储存和运输的条件限制,造成农产品本身的损失较大,这也会导致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超过1/4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被消耗掉了。交易成本的增加挤占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利润空间,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可以排除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避免了对流通利润的层层剥离,流通中的设施完善,管理水平高,将流通成本降至最低,使流通利润转移到了农民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收入预期。
(三)农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离散的“小规模、大群体”生产制约了大型产业组织的生产,难以进行规模产业投入,产品质量不易得到提升;而且在农产品的流通、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的监督检查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由于不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者在产品的档次和样式上很难有进一步地提高和创新,致使市场上大多数是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附加值很低的农产品。这样的农产品不仅上市的时间短,难以实现远程远销,就是在产地销售也是会受阻,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现代化流通。如果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分装、粗加工、细加工等工序增加其自身的附加值,甚至创造良好的商誉、商标和品牌,也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数量一般占农产品数量的80%,我国只占2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不到1/3;收获1元钱的农产品,通过储藏、保鲜、加工处理,美国可以再创造3.72元的产值,日本能获得2.20元的收益,而我国却只能得到0.38元。这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空间还很大。除此之外,在完善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可以通过农产品流通体系拉动其极长的产业链,把一部分农民引入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中来,使他们取得流通增值服务报酬。
(四)农产品的商品率低下。所谓农产品的商品率就是指在市场中,农民进行买卖交易的农产品数量与农民所生产农产品总量的比重。它是衡量经济发达与市场繁荣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证实,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与农民收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如2003年黔江贫困地区的粮食商品率为3.5%,仅为全国2001年农户生产粮食商品率39.6%的1/10,种植业产品的商品率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