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表示B.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图表示 第三节 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 2. 区划图 3. 范围图 二、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 三、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 1.类型的调查 航空遥感图像是类型调查最直接的空间数据,编制类型图最佳的资料是2---3年内进行航空摄影所得到的航空相片。也可以利用地形图进行野外填图 2.类型图的分类、分级和图例设计 根据学科的特点,类型制图可以构成三或四级分类 和分类相对应的是图例系列,通常 第一层分类的面状符号采用色相(何种颜色)变量表示 第二层分类的面状符号采用彩度与亮度变量区分 第三层分类采用网纹加在色相上表示。 3.类型界限的绘制 利用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调查类型界线时,至少要有10%面积进行实地调查和野外判读,建立类型判读标志,才有可能转入对大部分地区的室内判读,而且判读结果还要进行野外检验。 在一个地区存在交错的类型区时,两种或三种类型在这个区域均占1/2或者1/3,因此很难判断它们间谁有绝对优势,即存在复域图斑 第四节 等值区域制图 二、数据的分级 当一个数值参差不齐的数组需要分级时,可有四种方法: (1)外因分级 按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或原则确定的分级 如城市人口,国民收入等 分级为(单位:万人): 10;10~50;50~100;... 它是选用与数据有关联的值将数据分成若干组 再如国民生活水平分为:温饱以下(年收入1000美元以下)、温饱型(年1000-2000美元)、小康型(年收入2000美元以上)。 (2)平均分级 它是将数据值等分,这种分级方法与数据的分布规律没有任何联系。 按等数值间隔确定的分级,如数值间隔 = 10,分级为: 100;100~110;110~120;120~130; 按等数据间隔确定的分级。如间隔数 = 8 分级为:N1; N1 ~ N8 ; N9 ~ N16; N17 ~ N24 ;... (3)序列分级 是根据数组分布特征和分级数,采取渐增和渐减的数值间隔为分级标准。 依据数据直方图判断: 等差分级: a, a+k, a+2k,... 分级间隔为 k 算术分级: a, a+k, a+3k,... 分级间隔为 k ? n 等比分级: a, ak, ak2, ak3,... 分级间隔为 lgk = ( lgNmax - lgNmin) / n (4)特殊分级 是根据数组的数据频率所反映的显著特征进行分级的方法,分级的数目并不由主观确定,而是参照数据频率曲线的变化决定。其常用方法有:比率法、迭代法、分位数法、标准差法等。 三、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这种面状符号适宜采用的视觉变量是亮度以及网纹中的纹理、排列和方向,必要时彩度也可以采用。而形状和尺寸变量是不起作用的。 亮度是某一种色相的浓淡渐变过程,使图形的分级间隔产生数量的等级感。 网纹中的方向变量也常用于等值区域图的设计,这时分级间隔中的低值采用符号间隔较宽的方向线,高值则采用其他方向间隔较密的方向线 制作等值区域图时注意地理底图的设计.和定性面状符号一样,等值区域符号因要覆盖在全部制图区域上,制图单元的图斑和行政界线重合,因而影响地理底图的显示。保持地理地图内容负载量的适度,是等直区域制图的准则 第五节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一、地理数据视觉化的含义 地图是地理数据的图形化表达 视觉化是为识别、传输和解释模式或结构目的而概要地表示信息的过程,表示可以被符号化、图形化、形象化地解释,且区别于文字和公式。 视觉化可概括为:为视觉思维而进行的图形表示过程。 地图视觉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动态性、交互探究性、超媒体结构三个方面。 二、在视觉化中色彩的应用 色彩在地图编制中是最活跃的视觉变量,它能反映定性数据或定量数据的视觉差异,也能表达分散的或连续的数据组合。但对它们间的交互作用却研究的不多。贝列维尔认为,制约地图彩色应用有四种组合类型: (1) 二值的 定名量表的特例 (2) 定性的 定名量表的实现 (3) 分散的 顺序或间隔量表的展示 (4) 连续的 比率量表的表达 三、动态符号的应用 动态符号的特征是具有时间维的显示。下面介绍几种顺序产生的动态符号序列 1.位置的顺序图幅。它是对区域数据采用逐年的统计方法产生的图形序列 2.时间的顺序图像或统计图幅 它是对某一事件的时间地点进行寻踪的动态符号。如台风过境 3.建立屏幕显示的动态符号模式 视觉化为数据的动态显示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工具。区别于静态制图的视觉变量: ① 发生时长 是读者感觉符号存在到符号消亡的时间 ② 变化速率 描述动态符号所处变化状态的速率 ③ 变化次序 描述符号的状态改变过程 ④ 节奏 描述符号周期性变化的特征。 重要内容提示 1.比例圆的概念和数据尺度 2.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 3.定位符号图、分区统计图、点值图的绘制方法 4.定位线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