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黄河三角洲位于陆海交汇的过渡带,是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下在河
口地区形成的沉积物堆积体,受陆海相互作用的影响,该区地下淡水和微咸水资
源匮乏,咸水、卤水广泛分布。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经历了三次海侵与海退,地
“
下水赋存条件复杂,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的起源及水化学特征各不相同。海侵和海
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组分化学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咸淡水混合、蒸发浓缩、离
子交换和矿物溶解沉作用,也是该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作用。研究该区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可以为确定地下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地下
水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在充分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黄河三角
洲地区地下水划分为:南部冲洪积潜水.承压水、黄河三角洲潜水和浅层承压水
三个系统,分析了各系统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通过研究各含水层地下水中6180
.5D、81sO与CF含量的关系探讨黄河水、大气降水以及海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根
据14c测定结果及地下水中14C与Cr含量的关系判断地下水的年龄和地下水的起
源;通过实验分析并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IW。EEQC揭示了该区地下水化
学成分的主要形成作用。
研究表明:南部冲洪积潜水.承压水为淡水资源,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03.
水,同时也存在少量淡水透镜体,水化学类型为HC03·C1-Na·Ca水、C1·HC03.
Na·Mg水和HC03C1-Na·Mg水。浅层承压水为咸水和卤水,水化学类型以高矿化
的CIS04-Na·Mg水和C1-Na水为主。
南部小清河两侧埋深大于100m的深层地下水形成年代比浅层地下水早得
多,浅层地下水来源于现代大气降水的补给,而深层地下水可能起源于古代大气
降水的入渗补给;黄河三角洲潜水形成年代较晚,地下水年龄小,起源于现代大
气降水和黄河水:含水层埋深20~30m的浅层承压水年龄介于4000--7500年间,
起源于古海水,并发生浓缩作用。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主要为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和矿物溶解沉淀作用。随着远离黄河沿水流方向由陆向海,潜水含水层中土壤颗
粒表面发生的N矿对Ca2+的交替吸附作用呈减弱趋势。地下水中各种组分除C1、
K和Na仅以离子形式存在外,Ca、Mg、S、C均存在多种络合形式。石膏和岩
盐的饱和指数都小于0,地下水对石膏和岩盐具有侵蚀性,且沿地下水流动方向
侵蚀强度减弱。而方解石、白云石和文石的饱和指数大于0,处于过饱和状态,
矿物发生沉淀。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类型;环境同位素;形成机制
Ⅱ
onthecharacteri sti csand i
Study formatonmechani sm
of ca
chemi I i ti oni ntheYelIOWRi ver
groundwater
compos
DeI ta
Abstract
TheYellowRiver inthetransitionalzoneoflandand
delta,located a
sea,is
sediment whichformsfromtheinteractionofriver and
sea
deposit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