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社历史文化名镇简介.doc

发布:2018-06-20约1.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社镇历史文化名镇情况汇报 大社镇位于邯郸市西部,是河北省城镇建设重点镇。现有大社镇是1996年元月4日与香山镇合并后组建而成的。据有关史料记载,原大社镇附近有一个寺院名为“大阁寺”,明代以后,寺院前后逐渐建成村庄,并以“大阁”名之,后因多年失修,寺院已于清末倒塌,仅留南北两村,后演变为“南大社”和“北大社”。北大社现归武安市管辖,南大社1958年改为南大社人民公社,1985年与薛村矿街道办事处合并,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建大社镇,属峰峰矿区管辖。原香山镇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建立乡政府,1985年7月,乡政府与牛儿庄街道办事处合并,组成香山镇人民政府。两镇合并后称大社镇,镇政府驻大社村。 大社镇现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总面积42平方公里。2010年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48亿元,财政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 大社镇为丘陵地貌,海拔最高1898.7米。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西依鼓山,距响堂寺石窟8公里,南距太行八径之滏口径15公里,东距邯郸古城30公里。北与武安市接壤,居晋冀豫三省要冲和中原经济腹心。这里交通便利,青兰高速公路、峰武路、战备路贯穿全境,京珠铁路相距20公里。移动、电信通讯网络畅通。 大社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辖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响堂山石窟--小响堂(水浴寺)石窟(响堂山石窟是指北齐以来,在南北响堂山开凿的石窟, 包括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水浴寺石窟(俗称小响堂)、老爷山摩崖石刻(在元宝山西侧)、皇姑庵石窟(在鼓山东坡)、苍龙山石窟( 在一社村东苍龙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皇姑庵石窟、苍龙山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香山遗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何家大院、无生老母庙、明代老村薛村、苏氏祠堂、陈氏祠堂;还有城隍庙、老爷庙、双龙寺等历史建筑。还有苇子灯阵、大社面塑、落子戏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住建局和大社镇积极努力,2008年12月大社镇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授牌仪式。 大社镇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批准公布后,峰峰矿区人民政府于2009年1月成立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名镇保护规划。2010年编制完成大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3年编制完成大社历史文化名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传统建筑修建性规划等五个规划。同时大社镇人民政府及文物单位和历史建筑所在村都制定了保护规划,保护区内体现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建筑10处。设立国家级保护标志1处、省级保护标志2处、市级保护标志1处、区级保护标志5处。保护单位都建立了保护档案。 大社历史文化名镇,根据规划,划定三大历史风貌区:一、何家大院历史风貌区 何家大院历史风貌区位于大社镇北部大社村境内。何家大院历史风貌区以何家大院建筑群为主体,结合大社镇区的规划路网,北至南大社以南,南至新民路,东至永峰公路,西至文华街。 二、水浴寺历史风貌区 水浴寺历史风貌区位于大社镇东侧寺后坡村,水浴寺历史风貌区的范围为东至寺后坡村村域东界,南跨村域边界至山脊处,西至皇姑庵所处的山脊,东北至村域边界,北至西池洼村北部山脊。风貌区内包括皇姑庵、水浴寺、老爷庙等历史文物遗迹。水浴寺为国家文保单位,水浴寺历史风貌区由文广新局负责保护修缮。 三、香山历史风貌区 香山历史风貌区位于大社镇西侧,包括香山村、西屯村、东屯村、佐城村、磨屋村以及南旺村部分,香山历史风貌区内分布有香山遗址、双龙寺、城隍庙、无生老母庙等历史遗迹以及磨屋村的烟火习俗、佐城村的苇子灯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大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修缮规划,2013—2020年,重点对位于镇区的何家大院风貌区进行修缮保护,根据保护规划,划定为何家大院现院墙外6m范围以内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确定何家大院的建设控制地带为文物保护单位四至界线以外30米—50米的保护线为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线,划定了核心保护区用地面积1.79ha,保护范围用地面积4.98ha。核心保护区内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用地面积1.42ha。有何家祠堂、客位院、绣楼院、西大院、偏房院、私塾院、九门相照等大小二十六座院落、五百余间房屋。2012—2013年,住建局共争取 420万省、市资金,与大社镇一起自筹600余万,恢复、修缮了何家祠堂、九门相照前院被改建的厢房、门楼,修复了绣楼院的门楼、复建坍塌的一进院的正房,以及大小影壁等和核心区内甬道等基础设施。 峰峰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4年3月7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