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及规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及规范
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及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既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并提高设计、计算、绘图、计算机应用、外文翻译、查阅文献等基本技能;实验研究的能力;技术经济分析和组织工作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学术报告,正确运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3.培养调查、收集、加工整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毕业设计(论文)要按照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按教学计划执行。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
1.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2.优先选择结合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以利于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经济观念、减少虚拟题目。
3.对于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范围过专过窄,达不到全面训练目的、毕业设计(论文)期间难以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结果的课题不能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4.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应做到一人一题。有几名学生共同参加的题目,必须明确每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每年,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要有一定的更新率。
工科专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70%,首先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结合实际任务进行的毕业设计,应选择那些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理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选题应结合当前的科技、经济发展,积极组织学生走向学科前沿。
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其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
提倡不同专业或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和交叉,鼓励并组织基础课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或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5.毕业论文题目必须要有开题报告,具体应包括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及目标;基本理论;技术路线;实验(实施)方案;特色与创新等内容。
6.选题必须提交系(中心)集体讨论,通过后经系(中心)主任签字,报教学院主任审批后方可执行。各教学院必须严格把关,以确保题目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7.提倡与工程实际连接,产、学、研结合的选题。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程序
1.各教学院要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前两个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名单及对应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经系(中心)、教学院讨论审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各教学院可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分配学生。
2.每年12月底,各教学院填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课题方向、学生安排情况统计表,报教务处备案。
3.各系(中心)要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半个月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提供与课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制定具体指导计划、完善物质条件等各项准备工作。
4.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各教学院必须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动员,组织师生学习本工作的管理规定,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职责及要求。切实保障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5.各教学院要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按要求进行前,中、后三阶段检查。学院不定期组织抽查。
(1)、前期:检查指导教师工作到位情况,课题进行的必须条件是否具备,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位学生。
(2)、中期:由各教学院组织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着重检查学风、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各系(中心)应有书面检查记录,并将检查情况及处理意见向教学院院长汇报,各教学院及时向教务处上报中期检查情况。
(3)、后期:检查答辩准备工作。答辩前各系(中心)着重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根据任务书及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检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材料,图纸的质量、实验数据及软、硬件的验收。
6.组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具体日期按教学日历执行。
各教学院应在答辩前一周向教务处上报本教学院答辩工作安排,答辩委员会名单及具体时间、地点,并在各教学院公布。
答辩前一周,学生上交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材料,由指定教师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同时写出不少于100字的评语,并将设计或论文中审查出的问题反馈给学生,进行修改、整理、准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