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操作方法针刺补泻手法.ppt

发布:2019-04-13约4.63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三)弯针 ——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弯曲的现象。 1.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 2.临床表现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3.处理 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1)针弯曲: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取出。 (2)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取出。 4.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四)血肿 ——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的现象。 1.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2.临床表现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现青紫色。 3.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时,先冷敷止血后,再行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4.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六、针刺注意事项 1.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2.妇女妊娠时腹部不宜针刺。 3.眼区和项部及脊椎部的腧穴,注意针刺。 4.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注意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7.对尿潴留等患者针刺腹部的腧穴时,注意针刺。 ?????????????????????????????????????????????????????????????????????????????????????????? * * 中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第十二章 针灸与推拿 第一节 毫针刺法 张训浩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第十二章 针灸与推拿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基本知识 二、毫针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针刺操作方法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六、针刺注意事项 学习目标 1.掌握毫针刺法的概念、作用与适应证。 2.熟悉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3.了解毫针刺法的操作用具。 4.具备毫针刺法实际操作的能力。 5.能运用毫针刺法的理论知识合理处理毫针刺法出现的异常情况。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基本知识 1.毫针材料:多是选用不锈钢制成。 2.毫针结构:一般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一、毫针基本知识 (1)针尖是针体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是毫针刺入腧穴的关键部位。 (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3)针根是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体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在标志。 (4)针柄是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和实施手法操作的主要部分。 (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一、毫针基本知识 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临床上以长短为1~3寸(25~75毫米)和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最为常用。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肌肉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 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强度有关。 规格(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长度(mm)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125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直径(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4 0.22 毫针粗细规格表 毫针长度规格表 二、毫针针刺练习 目的:能顺利进针,熟练进行各种手法操作,减轻进针疼痛,不影响治疗效果。 练习内容:进行针指力和手法。 练习方法:纸垫练针法 棉团练针法 人体练针法 三、针刺前准备 (一)针具的选择 1.选择依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 2.具体情况 (1)粗且长毫针:男性、体壮、形肥、病位较深者,皮厚肉多且针刺宜深的腧穴。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