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docx
2025年
专题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政治
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经济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文化
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知识清单】
考点1: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曹操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2)招揽各种人才。
(3)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4)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都想吞并对方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2.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3.时间、地点:200年、官渡。
4.结果:曹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5.特点: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策。
(3)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概况
(1)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2)刚一交战,曹军失利,撤到江北,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峙
(3)周瑜采纳黄盖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刘备的将士从陆地发动进攻
(4)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背景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加强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2.魏蜀吴政权及其统治举措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发展状况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影响
(1)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面统一。
(2)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考点2:两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
(1)魏灭蜀: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司马氏掌权:①曹魏中期,司马懿打败政治对手,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②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2.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
1.概况:
背景
(1)西晋的统治腐朽:西晋建立后,重用世家大族,其中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2)宗室诸王势力强大: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时间
晋惠帝时。
目的
争夺中央政权。
影响
(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2)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3)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西晋灭亡
(1)原因
①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②北方民族南下:内迁各族强烈反抗西晋朝廷的暴政,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2)标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民族
(1)生活地点: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2)生活方式:北方游牧民族大部分在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内迁的概况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北方各族及内迁方向
西北的氐人和羌人
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和羯人。
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鲜卑人
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
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结果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有数万户,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考点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东晋的兴亡
1.兴亡:西晋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