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松阔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4-11-16约2.6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松阔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松阔混交林的作业设计、苗木质量、同龄混交造林、异龄混交改培、抚育间伐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松阔混交林培育技术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2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LY/T1646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1496马尾松速生丰产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松树纯林Purepineforest

由松树一种树种营建的森林。

3.2

松阔混交林Purebroadleafmixedstand

以针叶树种松树为主与一种及以上阔叶树种营建形成的混交林分。

3.3

同龄松阔混交林theeven-agedpurebroadleafmixedstand

通过人工营造且同一龄级形成松树与阔叶树复层森林。

3.4

异龄松阔混交林theuneven-agedpurebroadleafmixedstand

通过人工营造且相差一个龄级以上形成松树与阔叶树复层森林。

2

4作业设计

造林作业设计按GB/T15782规定执行,抚育设计按GB/T15781执行,采伐设计按LY/T1646规定执行。

5苗木质量

种子应按GB/T2772的规定检验检疫合格,且使用获得审(认)定的良种。造林苗木为容器苗,容器苗的出圃规格、包装与苗木运输按执行LY/T1000的规定,苗木质量检验按GB6000规定执行。未制定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苗木类型和树种,应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容器苗。

6同龄混交造林

6.1林地选择

选择采伐迹地、林中空地、退耕还林地、火烧迹地等宜林地。

6.2整地

采用块状整地,针叶树挖穴规格为40cm×40cm×30cm,阔叶树挖穴规格为50cm×40cm×40cm;挖穴时要求表土、底土分别堆放,回填时先回表土,后回底土,并作成龟背形穴面。整地应在造林前1个月至2个月完成。其它按GB/T15776和LY/T1496规定执行。

6.3树种选择

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松阔混交林群落的树种组成选择适宜树种。松阔混交林主要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6.4混交树种配置

松阔混交林造林的树种配置采用2种以上树种进行点状、带状、块状混交。配置时要考虑种间的互生关系、生态稳定性、营造林和采伐方便等因素。参见附录A。

6.5造林季节和方法

造林宜在10月至翌年4月,栽植方法按GB/T15776和LY/T1496的规定执行。

6.6未成林抚育

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5次,抚育采用第1年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包括除草、除孽等。

7异龄混交改培

7.1改培对象

改培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林分目的树种株数低于53株/亩的幼龄林和低于40株/亩的中龄林;

--林木生长发育良好,但分布不均,有较大林隙、林窗或林中空地;

--根据要求需要改造为混交林的纯林。

7.2改培措施

7.2.1林分郁闭度

林分郁闭度调整应遵循“留大去小、留直去斜、留疏去密”的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a~6a生幼龄林伐后保留密度为80株/亩~100株/亩;

--10a~12a生中龄林间伐后保留密度为60株/亩~80株/亩;

3

--16a~20a生近熟林间伐后保留密度为40株/亩~60株/亩;

7.2.2补植造林

按混交树种配置要求,补植其它树种22株/亩~66株/亩。其它按GB/T15776规定执行。

7.2.3未成林抚育

造林当年开始抚育,连续1a~3a。在杂草、杂灌快高于目的树种高度时进行抚育,以不影响目的树生长为宜,尽可能保证生态多样性。

8抚育间伐

8.1同龄混交林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包括以下步骤:

--造林6a~8a开始第一次间伐,主要伐除生长弱、干型差、病虫害严重的目的树,间伐后保证造林针阔比例;

--造林12a~16a进行第二次间伐,主要伐除影响松树生长的阔叶树,调整混交比例,保证松树优势地位。

8.2异龄混交林抚育间伐

第一次以除藤割灌为主,第二次当林分郁闭度≥0.8时进行透光间伐,伐除过密且长势较弱目的树,保证林分郁闭度<0.8,保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