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课件.pptx
新生儿败血症202X汇报人:XXX汇报时间:202X
CONTENT目录PART新生儿败血症概述诊断方法04PART病因与发病机制02PART治疗与预后0501PARTPART临床表现03PART预防与护理06
202XPart新生儿败血症概述01
疾病定义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败血症(EOS,发病年龄≤3日龄)和晚发败血症(LOS,发病年龄3日龄)。发病特点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儿发病率更高。
症状隐匿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重要性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重要的疾病之一,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定义与特点
202XPart病因与发病机制02
国内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还有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等。
不同地区和医院的病原菌分布可能存在差异,需结合本地病原分布及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细菌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率较高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真菌感染需引起重视。真菌病毒、原虫等也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但相对较少见。其他病原体病原体
新生儿皮肤角化层和真皮层薄嫩,机械阻挡病原菌入侵的外部屏障易受损伤。
新生儿血中中性粒细胞储备不足,吸附、吞噬并杀灭病原菌的能力差,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或有缺氧、酸中毒存在时更明显。感染途径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等,进一步发展成为败血症。
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免疫特点发病机制
母体因素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羊膜腔内感染等。
产时存在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等情况。胎儿因素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污染的羊水或胎粪,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新生儿皮肤黏膜娇嫩,破损后容易感染,如脐部感染、口腔黏膜感染等。其他因素新生儿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嗜睡、哭声微弱等。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更不完善,更易发生感染。高危因素
202XPart临床表现03
新生儿常表现为少吃、少哭、少动,反应低下,精神萎靡。
体温异常,可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早产儿多见体温不升。一般表现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脉细而速、肌张力低下、尿少尿闭等。严重表现全身症状
可出现呼吸窘迫,如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呼吸系统常见呕吐、腹泻、腹胀、纳差、拒奶等胃肠道症状。消化系统心率增快,周围循环灌注差,可出现青紫、低血压。循环系统可表现为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哭声低弱,严重时可出现抽痉。神经系统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无法解释时,应怀疑败血症。
可出现肝脾肿大,尤其是无法解释的肝肿大。
有出血倾向,如瘀点、瘀斑,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他系统系统症状
0102早发型败血症多于生后12-48小时发病,较少见,病情危重,系宫内或分娩时感染所致。晚发型败血症于出生3天后发病,系产后感染所致,在我国以G+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优势,可在新生儿室爆发流行。特殊表现
202XPart诊断方法04
白细胞计数:采血时间一般应等到出生6小时以后(EOS)或起病6小时以后(LOS),WBC在生后6小时至3天≥25×10?/L,或3天后≥20×10?/L,或任何日龄5×10?/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0?/L均提示异常。
不成熟中性粒细胞/总中性粒细胞(I/T):出生至3日龄I/T≥0.16为异常,3日龄后≥0.12为异常,其阴性预测值高达99%。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低与预后不良有关。
C反应蛋白:生后6小时内≥3mg/L,生后6-24小时≥5mg/L提示异常,出生24小时后≥10mg/L提示异常。
降钙素原:生后6小时以内和72小时以上,≥0.5μg/L提示异常。血液非特异性检查血培养:是新生儿败血症确诊的金标准,但存在敏感性低的问题,建议每次抽血量不低于1ml;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分别从外周和导管末端采集双份血培养。
尿培养:需采用清洁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取的尿液标本,仅用于LOS的病原学诊断。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临床疑似诊断败血症、需要尽快明确病原且检测条件允许时,可考虑采集血液样本送检mNGS。病原菌检查血培养阴性不能作为排除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的指标,腰椎穿刺指征为下列4项任意1项:血培养阳性;有发热等临床表现且非特异性感染指标≥2项阳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有神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