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14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实行的重要措施。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史料实证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与赋役征发、社会治理的关系,加强对中心、地方、基层社会协调运转的相识。
2.结合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相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主动意义,提升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学问点eq\a\vs4\al(1)历代户籍制度演化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战国秦汉时期
(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方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表现
①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特地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驾驭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结果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淌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思维点拨]西汉编户制度
(1)含义:西汉政府为限制人口流淌和确保赋税征收,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状况,具体登记在户籍上,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方法称为编户制度。
(2)影响:对西汉的经济复原起过重要作用;它的实行标记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强化了对人民的限制;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峻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2.两晋和南朝时期
(1)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状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东晋前期:对南方土著居民仍旧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时常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为“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担当赋役。
3.隋唐时期
(1)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2)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4.宋元时期
(1)宋朝
①内容: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结果: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担当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2)元朝: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5.明清时期
明朝
①分类: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内容: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前期
①一般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减弱。
③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依据肯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思维点拨]清朝户籍宽松的缘由
(1)清代康熙时期实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进一步降低了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
(2)雍正年间实施的“摊丁入亩”,彻底割断了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的联系。
(3)以人丁和家户作为标准征发赋役的时代彻底结束,古代户籍制度也完成了彻底的异变,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成为单纯的户籍管理制度。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史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起先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处,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需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具体的户籍管理方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始终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提示]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限制日益严密。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限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淌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