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欣赏之思乡诗词.docx

发布:2025-04-05约2.6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诗词欣赏之思乡诗词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少一人。

【赏】

这首思乡怀亲的名诗是王维17岁时所作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宿建德江

【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

诗人旅在外,黄昏泊船,然而生思乡之愁。这首诗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亲切生动,别具一格。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明朝又一年。

【赏】

该诗起句描述自己在除夕之夜身居客舍,寒灯做伴,独自不能成眠;

二句承前启后,“客心何事转凄然?”因除夕独宿旅馆,而外界是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孤寂凄然之感油然而生;

三句诗人转换角度,诗从对面飞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的亲人在除夕夜想念千里之外的我,诗人用“对写法”抒发自己千里思故乡的情思,加更深化了主题;

结句“霜明朝又一年”在这无边的思念中,诗人双又添白发,不禁凄楚万分。

细细读来《除夜作》是一首起承转合明显的七言绝句。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