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pdf

发布:2025-04-02约2.7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

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手段与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准备

三角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

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

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

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答复,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

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

角也相应变大.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0,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

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

地表达,如:

A0C和B0C有一条公共边0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0C和B0D有公共的顶点0,而是A0C的两边分别是B0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

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下表:

两直线相交所形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0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

关系吗?

4.概括形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

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⑵初步应用.

练习1:以下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

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

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

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标准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

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二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

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稳固运用

L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3,4的度数.

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想一想:是否存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K探索23

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AB,在直线外任取一点P,你能折出

过点P的平行线吗?试一试,并把你的折法与同伴交流.

K猜一猜X

如图,经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画两条直线和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